【觀察】時隔18年 中共為何再推「德治」?

撰文:孫飛
出版:更新:

近一段時間,中國高層密集出台多個注力於「道德」的文件,顯示其在道德議題上的自我賦責與行動。作為執政者在道德領域的引導在中國有着長遠的歷史繼承,在改革開放之後更有一條清晰的脈絡。

繼發布《關於表彰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的決定》、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的指導意見》之後,在10月下旬中共四中全會召開前後,中共中央與國務院聯合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距離2001年印發類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已經時隔18年。這也顯示出中共新領導集體當下對公民道德的新一番重視與行動。

+1

時隔18年的道德指引

2001年與2019年的兩份實施綱要既有很多相同之處,也有明顯的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在了兩份文件的名稱上。兩者都有「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內容,但2019年版多了「新時代」3個字。顧名思義,2019年版是因應當下新的時代形勢所作出的一次面向中國公民的道德引導與治理方案。

兩個綱要所針對的道德領域的問題相似,如2019年版列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仍然比較突出;一些社會成員道德觀念模糊甚至缺失,是非、善惡、美醜不分,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損人利己、損公肥私;造假欺詐、不講信用的現象」。基本框架亦無大的變動,例如「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

但2019年版比之2001年版條塊狀的框架式勾勒,明顯更翔實、更明晰,也更具可操作性。例如在學校教育部分,2019年版相關篇幅是2001年版的2倍以上,新提出「把思想品德作為學生核心素養、納入學業質量標準」,結合「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不同特點」來傳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規範,並且在「師德師風」方面有較多要求,提出「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充德」。結合近年頻頻出現的一些校園霸凌、有違師德的現象,這些指向確實切中時弊。

江蘇蘇州的道德模範主題宣傳廣場。(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版還特地增加了一個版塊,用以闡述「網絡空間道德」。提出「加強網上熱點話題和突發事件的正確引導、有效引導」,「建立和完善網絡行為規範,明確網絡是非觀念」,「重視個人信息安全,建立完善新技術新應用道德評估制度,維護網絡道德秩序」。

基於現實世界又相對超脱於現實世界的互聯網空間仍然呈現出一種相對粗放的環境生態。即使對西方國家而言,網絡空間的治理也是一個備受爭議卻也在持續推進的政治議程。中國對本國網絡空間的治理與之同理,而其在包括法律、道德等方面的制度性規範似乎已經走在了西方的前邊。

另外,兩個版本在執行層面的部署也有較大區別。2001年版所指定的相關機構主要是各級文明委和黨委宣傳部,以及「教育、文化、科技、組織人事、紀檢監察等黨政部門,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羣眾團體」。2019年版所列述相關方面明顯更多,包括「紀檢監察機關和組織、統戰、政法、網信、經濟、外交、教育、科技、衛生健康、交通運輸、民政、文化和旅遊、民族宗教、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黨政部門」。意外的是,2019年版下發任務單位沒有包括宣傳系統,將紀檢監察機關置於最前,而且給統戰、政法、網信等機關單位部署了比較重的職責。顯然,對網絡空間的道德指引已是中共治國理政的一項系統性工程。

根據中國傳統道德含義,道德模範就是具有犧牲小我的利益(或幸福),而維護了大我的利益(或幸福)的言行,且事蹟典型和突出人或集體。(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中國人道德體系的轉型

在很多人看來,道德確實是一個社會裏不可或缺的行為規範,然而與法律制度不同,應該是一種約定俗成、比較虛無寬泛的評判標準,不應由政治過多介入。中國歷史上也出現過這方面的教訓,發展到極致的「存天理,滅人慾」極大地壓抑了中國人的天性。

不過在現代社會,已經沒必要談之色變,因為中國人的道德觀在近代百餘年的社會轉型過程經歷過轟轟烈烈的推倒重來的過程,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後經歷了現代化的洗禮。

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中共建政後對整個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與文化大革命,幾乎完全打碎了中國傳統道德秩序。新的道德觀也在這一過程裏逐漸形成,而且始終沒有離開中國政治方面的推手。

在中共執政前,國民政府於1934年推出了「新生活運動」。當時的領導人蔣介石將其解釋為「提倡禮義廉恥的規律生活,以禮義廉恥之素行、習之於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四事之中」。國民黨退守台灣後,於20世紀60年代再度推出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被認為是「新生活運動」的延續。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政治制度得以恢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道德秩序的重建卻相對滯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中共很不樂見的個人主義漸成常態。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表示,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成為改革開放年代以政治引導道德建設的起點。

1997年,中共成立由中央委員會下屬的指導中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議事機構——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即「中央文明委」,其負責人很快由政治局委員升格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2001年,時任中國最高領導人江澤民提出了「以德治國」的理念。官方曾有解讀稱,以德治國重在「官德」,由此通過言傳身教,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這被視為「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補充,不過一直有爭議認為兩者之間存在難以避免的衝突。

再到2006年,時任中國最高領導人胡錦濤提出「社會主義榮辱觀」,其主要內容是「八榮八恥」,包括「以熱愛祖國這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等等。

十八大報告倡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資料圖片/VCG)

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倡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起新一輪學習風潮。基本內容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共24個字。

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些內容來看,具有鮮明的道德指引的特徵,既有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印迹,也融合了西方泊來的文明理念,契合了正在迅速現代化的中國國家、社會和公民的現狀。一定程度上或許可以說,經歷百餘年後,中國人的道德體系已經接近完成現代化的轉型。

中國古人管仲曾道,「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如今中國人的物質生活已經充盈,更有條件完善社會秩序、提高國民素質。道德觀是凝聚在中國人靈魂深處的底色,也是中國有別於其他文明、文化的重要一環。2019年10月出台的這份《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對於中國人的道德理念和秩序會有怎樣的影響,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