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法案】西方議會動員施壓 對華政策被迫唯「鷹」是從?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自去年加拿大應美國引渡要求,在溫哥華機場拘捕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中加關係急轉直下,先有兩名加拿大人在華被拘,至今未獲釋,繼而有外貿「限加令」,中國禁止進口加拿大芥花籽,而豬肉和牛肉也一度也被禁之列。
加拿大國會12月10日通過議案,決定成立特別委員會檢視與中國關係,然而卻不是為「求和」鋪路。

加拿大執政黨「箍票」失敗

這個議案由在野保守黨提出,而剛籌組少數派政府的總理杜魯多持異議,傾向避免加劇對華矛盾。加拿大下議院其有338席,是次有319名議員投票,結果提案以171票獲得通過,反對票數更只得148票,少於執政自由黨所持157票,被外界解讀為「政府敗北」。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路透社)

據該法案內容,下議院將成立特別委員會,全方位審視對華關係,範圍包括但不限於領事、經濟、法律、安全和外交領域。委員會成員共有12位,6席歸執政黨,4席歸保守黨,餘下兩席分屬魁人政團和新民主黨;這個朝野共組的委員會有權按需要傳召總理、外交部長、公共安全部長和駐華大使。

加拿大下議院不是孤例,縱觀西方多國,立法機關就對華外交異常「活躍」,至低限度不吝於強硬表態。12月3日,意大利眾議院外交委員會跨黨派一致通過有關香港的決議案,敦促政府於合適的國際層面採取行動,即時調查香港示威期間涉嫌侵犯人權的情況。眾議院預計16日討論另一項涉港動議。

華為在德恐釀執政危機

除了「不顧中方反對」下發表「錯誤言論」,個別立法機關一如加國議員,朝野政黨一致抨擊政府對中國太軟弱和退讓。議員們甚至不止於「審視」政策,更表明要主動立法「加辣」,又或者限制行政機關的政策空間。近幾個月,德國總理默克爾就遭遇猛烈攻勢,聯邦議院的鷹派要求政府封殺華為。

早於10月,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呂特根(Norbert Röttgen)已追擊華為,動員跨黨派議員向政府施壓;11月底,執政基民盟通過提案,要求裝備商必須證明符合一系列安全標準,方可參與建設5G網絡;其間國防部長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和外交部馬斯(Heiko Maas)均公開質疑華為的可信度。

國會最近又有大動作,據《彭博新聞》報道,執政聯盟議員已起草法案,規定政府機關必須排除「不可靠的」5G設備供應商,包括核心與非核心網絡;草案又訂明,政府需考慮供應商所屬國家的政制和法制。整份法案雖則未指名道姓,但矛盾明顯直指華為和中國,並且企圖迫使默克爾政府採取更嚴厲立場。

白宮:《人權法案》條文干預總統權力

在許多西方議會民主政體,按權限和慣例,外交事務一般是行政主導,立法機關可能會通過其他機制,如審議預算案,間接發揮影響力,至於主動針對特定外交議題而啟動立法程序,屬於較特殊情況。美國國會最近就通過《香港人權和民主法案》,並已開始審議《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白宮的態度都是不慍不火。

對於香港示威風波,特朗普半年來有都有不同講法,大概是不介意對華打些「香港牌」,但同時不想香港局勢拖累中美貿易談判。在國會大比數通過法案後,特朗普先是不明言會不會行使否決權,直到11月27日才由白宮發表簡短聲明,表示總統已簽署法案,又稱部份條文「干預」總統裁量外交事務的憲制權力。

議員們毋須當家作主憂柴憂米,一向較為「有原則」或「政治正確」,例如美國國會多年來都比白宮對華更強硬,至少是口頭上的「鷹派」,所以這一輪「議會行動派」抬頭是一時潮流循環,抑或是長期轉變,尚是未知之數。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現時在前台管事的已相對溫和,可能還頂住了不少對華鷹派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