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抗中神片」背後 清朝為何堅持百年解決新疆問題

撰文:李長之
出版:更新:

在中國周邊國家中,「抗中神片」頗有市場,比如韓國、印度,蒙古也不遑多讓。在這些「抗中神片」背後,是中國與這些國家複雜的歷史糾葛。
2013年,蒙古國上映「抗中神片」《阿努哈屯》,講述了蒙古準噶爾汗國大漢噶爾丹的妻子阿努哈屯「為了心愛的丈夫、民族的利益,走出氈房跨馬從戎,衝入沙場營救噶爾丹汗而不幸陣亡的故事」。在該片背後是清朝與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餘年的戰與和,終於覆滅了蒙古人最後的汗國一統蒙古,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

雄霸內亞的準噶爾汗國

自北元滅亡後,退居塞外的蒙古人就陷入了分裂狀態,瓦剌、韃靼、兀良哈三大部並存。從瓦剌部脱歡、也先開始,以至成吉思汗的嫡系後裔韃靼部達延汗至林丹汗,為了一統蒙古恢復往日榮光爭戰不休,但所謂統一終究是曇花一現。成吉思汗嫡系後裔的漠南蒙古最終為滿清征服,滿清第二任可汗皇太極從察哈爾部手中接過了蒙古大汗之位,並宣稱成吉思汗的天命已經轉移到了自己身上,進而於1636年在瀋陽召開庫列爾台大會經滿洲人、漠南蒙古人、遼東漢人推舉為皇帝,建立清朝。

正如法國歷史學家雷納·格魯塞(René Grousset)《草原帝國》一書所說,「成吉思汗的征服和成吉思汗帝國只是由東蒙古人(即漠南蒙古)完成的……西蒙古人……只起着從屬的作用」,當成吉思汗嫡系後裔漠南蒙古被清朝征服,「主角又落到了西蒙古人身上,他們處在阿爾泰山荒涼的山谷之中,仍然十分頑強而好戰。17世紀初,他們捲入了擴張的大潮中」。

所謂的西蒙古人,在明朝指蒙古瓦剌部,在清朝則指漠西蒙古,也即厄魯特蒙古、衛拉特蒙古、卡爾梅克人,與漠北蒙古或喀爾喀蒙古、漠南蒙古並列為清代蒙古三大部。清代漠西蒙古主要由四大部落組成,即準噶爾部、杜爾伯特部、土爾扈特部、和碩特部,此外還存在輝特部等小部落。

準噶爾部、杜爾伯特部均以綽羅斯為姓,由瓦剌部發展而來,其始祖分別是明朝時期瓦剌部首領、曾一統蒙古的第二十八任蒙古可汗也先的次子阿失帖木兒、長子博羅納哈勒。土爾扈特部為成吉思汗義父、蒙古克烈部首領王罕後裔,明朝時也先之父脱歡改克烈部為土爾扈特部。和碩特部則是成吉思汗的兄弟合撒兒之後,以合撒兒八世孫烏魯克特穆爾為始祖,脱歡擊敗韃靼後,烏魯克特穆爾由兀良哈地區遷往衛拉特,脱歡稱他們為和碩特。

按照草原上不成文的規矩,只有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後裔才能稱汗,非黃金家族出身的部落首領只能稱洪台吉或琿台吉。得益於黃金家族後裔的身份,明嘉慶三十一年(1552年),和碩特部首領博貝密爾咱開始稱衛拉特汗,成為漠西蒙古四部的領袖。但隨着準噶爾部的崛起,和碩特部的領袖地位逐漸受到衝擊。明末清初,在準噶爾的排擠下,和碩特部固始汗遷居青海,土爾扈特部西遷伏爾加河下游,漠西蒙古最終統一在準噶爾汗國旗幟下。歷史上通常以1635年巴圖爾洪台吉繼任洪台吉作為準噶爾汗國建立的標誌。

從巴圖爾洪台吉開始,歷經僧格、噶爾丹、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策零,百餘年間,準噶爾汗國向南征服了信仰伊斯蘭教的察合台汗國後裔建立的葉爾羌汗國、哈密、吐魯番,向西攻滅了哈薩克汗國、擊敗了布哈拉汗國縱橫中亞,向北抵禦住了俄羅斯的蠶食,向東震懾了喀爾喀蒙古,西藏一度也被準噶爾汗國控制,建立起了一個雄霸內亞的蒙古帝國。

據《草原帝國》記述,準噶爾汗國「統治着從俄國的西伯利亞邊境,一方面到布哈拉汗國邊境,另一方面到中國邊境之地,還統治着從科布多到塔什干和從科布多到克魯倫河之間的地區。他們的『都城』、科布多、和固爾扎,似乎註定要取代和林」。

清朝與準噶爾部戰爭示意圖。右側黃色為清帝國,左側紅色為準噶爾汗國,左下斜槓區域為西藏,中間是青海蒙古即由衛拉特遷往青海的和碩特部。(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一統蒙古的雄心遭遇康熙大帝

在準噶爾汗國歷史上,名氣最大的領袖是噶爾丹,也是阿努哈屯的丈夫,準噶爾汗國建立者巴圖爾洪台吉第六子,噶爾丹汗國統治者中唯一一位稱可汗者。1653年,巴圖爾洪台吉去世後,其第五子僧格繼任。1670年,僧格被異母兄車臣台吉和卓特巴巴圖爾謀殺後,噶爾丹由西藏趕回準噶爾部,在和碩特部鄂齊爾圖汗等支持下繼任準噶爾汗國領袖,並迎娶鄂齊爾圖汗孫女、僧格之妻阿努哈屯。

以當時準噶爾汗國的地緣形勢來看,北部是俄羅斯帝國經過一個多世紀建立起來的一系列殖民城鎮,對準噶爾汗國虎視眈眈;東南部是察合台汗國後裔統治的吐魯番、哈密;東部是喀爾喀蒙古以及已征服漠南蒙古的強大的清朝;西南部是信仰伊斯蘭教、統治南疆的葉爾羌汗國,在葉爾羌東南則是由和碩部與藏傳佛教格魯派共同控制的青藏高原;西部是哈薩克汗國以及河中地區。單純以軍事力量計,清朝與俄羅斯最為強大,並非準噶爾汗國可比;哈薩克汗國、青海和碩特部、喀爾喀蒙古次之,軍事實力要弱於準噶爾汗國;哈密、吐魯番、葉爾羌汗國及河中地區屬於「綠洲型」農耕經濟,經濟極為發達,軍事實力卻極為薄弱。

由此,噶爾丹採取了「近攻計」的擴張策略,也即「遠交近攻」。一方面與清朝、俄羅斯保持友好關係,甚至不惜向雙方稱臣,通過雙邊貿易獲取了大量緊缺物資,一方面對周邊弱小國家展開進攻。1675年,噶爾丹首先擊敗了和碩特部鄂齊爾圖汗,吞併了留守漠西的和碩特部。進而在1679年至1685年相繼征服或擊敗了哈密、吐魯番、葉爾羌汗國、河中地區以及哈薩克人。

當噶爾丹解決了準噶爾汗國南部、西部的部族後,他將擴張的目標指向了東方的喀爾喀蒙古,迎接他的是正處於鼎盛時期的清朝。1678年,噶爾丹借喀爾喀蒙古札薩克圖部可汗成袞與土謝圖部可汗察琿多爾濟之間的矛盾介入喀爾喀蒙古,引起清朝警覺。1688年,噶爾丹正式大舉進攻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察琿多爾濟不敵,內遷至內蒙古地區向清廷求援,噶爾丹控制了整個漠北地區。

1890年,清軍在今北京以北300公里處的內蒙古赤峰地區烏蘭布通大敗噶爾丹。次年,喀爾喀蒙古在元上都舊址多倫諾爾向康熙宣誓稱臣,喀爾喀蒙古由此被納入清朝版圖。1695年,噶爾丹捲土重來侵入喀爾喀蒙古,並揚言獲得數萬俄羅斯士兵支持。次年,康熙御駕親征,於今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南郊的昭莫多再次大敗噶爾丹,阿努哈屯就死在昭莫多之役,噶爾丹僅率二十餘騎逃脱,於一年後死去。

噶爾丹死去後,僧格長子策妄阿拉布坦繼任準噶爾部首領。實際上,在噶爾丹第一次東征喀爾喀蒙古時,策妄阿拉布坦就起兵反對噶爾丹,與清廷夾攻噶爾丹,噶爾丹的敗亡策妄阿拉布坦居功至偉。策妄阿拉布坦繼位後恢復向清廷稱臣,康熙皇帝也並未進軍漠西蒙古,似乎對於清廷而言,只要蒙古不統一對於其就不存在威脅。然而,策妄阿拉布坦接下來的擴張再次觸動了清廷,終招致準噶爾部滅亡。

並非簡單的新疆問題

自忽必烈封藏傳佛教薩迦派(花教)第五代法王八思巴為國師,將喇嘛教引入蒙古,喇嘛教就逐漸成為蒙古地區的主要宗教,一度獨霸東蒙古地區的韃靼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的獨尊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又使格魯派在蒙古人具有特殊地位。漠西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更是受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所邀直接出兵青海、西藏,攻滅了控制青海的喀爾喀蒙古卻圖汗以及控制西藏的藏傳佛教噶舉派(白教)藏巴汗政權,確立了格魯派在西藏的統治地位,固始汗則成為青海、西藏的實際統治者與格魯派的護教法王,歷史上被稱之為「和碩特汗國」。也正是在固始汗的的推動下,五世達賴前往北京覲見順治皇帝,獲封「達賴喇嘛」。

準噶爾部與格魯派也關係匪淺。噶爾丹4歲時就被五世達賴認定為後藏格魯派重要的活佛支系三世尹咱呼圖克圖轉世,12歲前往拉薩大昭寺接受五世達賴喇嘛灌頂,隨後前往後藏扎什倫布寺拜四世班禪為師,1662年四世班禪去世後又返回大昭寺追隨五世達賴。追隨五世達賴期間,噶爾丹結識了後擔任西藏地方政府最高官職第巴、五世達賴去世後實際掌控西藏政權的桑結嘉措。

噶爾丹從西藏返回衛拉特能夠出任準噶爾部領袖離不來達賴喇嘛的支持,噶爾丹之所以成為準噶爾汗國唯一的可汗,其「博碩克圖汗」名號也是由五世達賴賜予。也正是藉助格魯派的力量,在第巴桑結嘉措的支持下,噶爾丹才向喀爾喀蒙古動手。從宗教傳承上來講,三世尹咱呼圖克圖正是喀爾喀蒙古喇嘛教領袖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之師,也正是在三世尹咱呼圖克圖促使下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才改宗格魯派。

對於清朝而言,喇嘛教是其統治蒙古人最為重要的工具之一。正如《草原帝國》在記述滿清征服漠南蒙古時所言,正處於全面皈依西藏黃教高峰中的蒙古人「覺醒中的蒙古精神又蟄伏於喇嘛教祈禱者的哞哞聲中,清朝將順利地馴服這些沉湎於祈禱中的僧侶似的武士們」。當五世達賴於1682年圓寂後,第巴桑結嘉措秘不發喪,自立倉央嘉措為六世達賴,與和碩特部拉藏汗關係惡化爆發內戰,進而導致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藉機進軍西藏時,清廷與準噶爾部再次爆發戰爭。

第巴桑結嘉措與拉藏汗之爭,最終以拉藏汗攻破拉薩、第巴桑結嘉措被殺告終,拉藏汗廢黜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另立益西嘉措為六世達賴喇嘛。然而,拉薩三大寺並不認可益西嘉措,認定出生於理塘的格桑嘉措為六世達賴轉世。1715年,青海的和碩特部貴族將益西嘉措接往青海塔爾寺,並擁護其為七世達賴以對抗拉藏汗。

1717年,策妄阿拉布坦分兩路出兵西藏,一路經南疆入西藏,一路試圖經青海裹挾七世達賴入藏。由策零敦多布率領的經南疆入藏的準噶爾軍成功佔領拉薩,廢黜了益西嘉措,經青海入藏的準噶爾軍卻被擊敗。1720年,康熙以皇十四子胤褆為撫遠大將軍出兵西藏,一舉收復西藏,策零敦多布逃回準噶爾。同時,北路清軍進攻準噶爾部作為牽制,一度佔領烏魯木齊,但因康熙去世撤回。清軍的進入西藏,事實上將西藏納入了中國版圖,而不是此前的獨立狀態。

雍正年間,策妄阿拉布坦還曾策動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叛亂,但為年羹堯平定。此後,準噶爾部與清朝之間戰爭與和平交織,經過三十多年的拉鋸,終於在乾隆年間乘準噶爾內亂之際平定準噶爾,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成就了乾隆的「十全武功」,準噶爾部消失在歷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