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人民大學專家:武漢「戰疫」為何最初忙亂無序?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散,內地展開抗疫作戰,不過在疫情最初時期,武漢方面的應對顯得忙亂無序亦缺乏經驗。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偉周三(29日)發表文章指出,這暴露的不僅是疫情發布速度、病源查找確定速度、醫療物資供應等問題,同時促使人們反思一個根本的問題:如何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體制,實現應急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沙士後構建應急管理體系

文章稱,17年前,在總結沙士(SARS)疫情應對經驗的基礎上,中國構建了以綜合性為主要特徵的現代應急管理體系,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分類管理、綜合協調。國務院辦公廳內設應急辦,履行應急值班、訊息彙總和綜合協調職能。應急辦對衛生部應急體系與制度建設進行指導。當重大疫情超越衛生系統應對能力範疇時,應急辦發揮綜合協調作用,調動、整合多個部門以及企業、社會共同參與。

2018年3月19日,應急管理部正式組建成立。(資料圖片)

應急管理部須擁更高權威

文章指出,然而,應急辦因規格低而難以協調。直到2018年的中共十九屆三中全會,整合了11個部門的13項職責,組建了全新的應急管理部,負責主要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應對。公共衛生事件與社會安全事件的主責部門分別是衛健委和公安部。但是,原國務院辦公廳的應急管理職責被劃轉到應急管理部,應急管理部仍然具有對各類突發事件綜合協調的職責。應急管理部還被賦予編制國家總體應急預案並指導衛生等部門制定、修訂預案之責。

文章續指,在整合到應急管理部的國家減災委、國家防汛抗旱指揮部、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國務院安委會等4個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中,衛生部門都是成員單位,因為災害事故的處置離不開醫療救援。表面上看,應急管理部需要而且能夠協調衛健委。但是,作為兩平級的正部級單位,應急管理部要協調衛生部門必須擁有更高的制度權威。而且,從此次疫情應對看,構建統一領導、權責匹配、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迫在眉睫。

武漢應對疫情的表現,顯示缺乏日常的應急機制準備。(資料圖片)

武漢疫情應對準備不充分

文章認為,從性質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是生物致災因子引發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也是一場巨大的社會危機,需要多個部門、多元主體共同應對。但是,衛生部門作為專業部門發現疫情後,難以協調其他部門第一時間響應。當疫情蔓延開來、引起中央重視後,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方才調動起來。而且,武漢疫情應對似乎沒有日常準備充分的應急機制在運行,一切都顯得忙亂無序。

文章進一步指,改革後,新成立的應急管理部門作為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的組成部份,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同時,24小時枕戈待旦,以做到聞警即動。但是,應急部僅僅作為一種力量是不夠的,因為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實際需要高規格的常態應急管理機構協調。臨時成立指揮部以應對重大疫情的缺點,是不利於制度的更加成熟與定型,也不利於經驗和教訓的積累。

疫情爆發後,武漢停止火車、飛機等對外交通。(資料圖片)

應急管理部門要協調應對公共衛生事件

文章提出,未來,應急管理部門不僅要統籌自然災害與事故災難應對,而且至少還要協調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這樣可以實現常態衛生應急與非常態衛生應急結合。當一般疫情發生,衛生部門單獨可以應對;當重大疫情發生,衛生部門負責專業救治,應急部門負責綜合協調。另外可以做到防救結合,平時衛生部門做好疫病防控,應急部門指導衛生部門做好應急準備,提升國家總體應急能力。

文章最後強調,推進應急管理改革需要持續發力,而不能一蹴而就,為了加強對日益複雜、日益不確定突發事件的統一應對,中國必須提升應急管理部門綜合協調方面的權威,特別是國家建立應急指揮總部時,要將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職能整合進來,這有利於高效應重大疫情、有效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重大疫情是小概率事件,只有與災害與事故災難統一考量,才有可能不斷更新應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