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分析疫情40天數據 幾個積極信號與不能放鬆的警惕

撰文:柳書曼
出版:更新:

爆發於去年底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令人措手不及的姿態,迅速從湖北武漢向中國各地乃至全球蔓延,由於科學界仍需時間了解這種新型病毒,加上要考慮南北半球氣候等複雜因素,即使是醫學專家之間,目前對疫情的預測也出現不同觀點。因此,當前疫情到底處於什麼階段,似乎很難用統一的標準給出確切答案。即便如此,仍有必要就近兩個月的疫情演變從盡可能完整的資料中,對疫情發展有一個大概的認知,一則有助緩解焦灼的社會情緒,二則避免被輿論中各種不同的聲音困擾。

不足20天前,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衛健委)的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時表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已有約10萬宗,醫療專家回應稱「頭一次聽說這個數字」。彼時,據官方通報,30個省、區、市(當時西藏還未出現確診病例)累計確診病例4,515宗。到目前,截止周日(2月16日)24時,內地確診病例達70,548宗,香港有57宗。

國家衛健委記者會上,曾有專家被問及「10萬宗病例」的網上傳言時,回應稱「頭一次聽說這個數字」。(01直播)

疫情發展的三個階段

疫情擴散速度之快顯而易見,現階段要完整檢視這場疫情並不容易,儘管有些樂觀的人以「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的祈願安撫公眾的不安,但在確診個案仍在快速增加的階段談疫情結束,似乎稍顯莽撞。更何況迄今無論是武漢官方還是更高一級的官方部門,均未公布疫情發生的確切最初時間。在這場「沒頭沒尾」的衛生危機中,公眾所能把握的也僅是近40天的數據,以及形形色色的訊息。

拋開其他因素,從官方公布的資料來看,似乎能對過去一段時間的疫情狀況乃至往後發展有一個粗淺認知。引用當前輿論中較為流行的階段論,本文結合數據,以時間為標記劃分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去年12月30日至今年1月19日的疫情初期。這時期被輿論認為是新型肺炎疫情的黃金防控期,也是最具爭議與留下最多未解之謎的時期。12月30日晚,一份名為《關於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緊急通知》,落款為武漢市衛健委醫政醫管處的紅頭文件在網絡上傳播,但當時並未引起廣泛關注。通報指武漢市部份醫療機構已陸續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人27例,均診斷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此後的20天,雖然從1月18日開始新增確診病例陡增,但基本維持在湖北省內。至1月19日,廣東出現首宗確診病例,自此,肺炎疫情開始從湖北向各個省份蔓延,確診人數直線上升。

至1月20日,北京、上海先後有多宗確診病例,連同湖北及廣東,四省(市)累計確診291例。這期間,輿論對新型肺炎疫情已有所注意,並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天,中國黨政「一把手」習近平、李克強分別對疫情作指示、批示,當晚,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在央視「露面」,首次向外界公布新型肺炎「人傳人」的資訊。從資料來看,這是疫情的爆發期,此為第二階段。

圖一:湖北內外新增確診個案。(01製圖)

到1月21日,確診病例在一日之間從4省291宗擴散至中國13省份的440宗。翌日,25省份出現不同數量的確診病例,疑似病例也從1月21日的37宗增加至1月22日的393宗。此後新增確診、累計確診、新增疑似乃至新增死亡數目都迅速攀高。不過,這其中也有幾個積極信號。

一是新增確診病例整體下降。從全國情況來看,目前湖北省的新增確診病例波動下降,其他省份的新增確診病例數(見圖一)從2月3日起的近900例下降到2月16日的115例,實現了13連降,輿論認為這代表疫情發展出現重大變化。

二,從圖二可見,自1月31日開始,治癒率與死亡率開始發生逆轉,當天新增治癒72人,新增死亡46人,截至2月14日,新增治癒1,373人,新增死亡143人,全國治癒率逾10%,死亡率跌落2%。

圖二:治癒率、病死率趨勢。(01製圖)

三是新增疑似病例穩步下降(見圖三)。

第三階段可以2月12日算起,雖然直到2月14日,整體數據的升降趨勢仍與第二階段保持一致,但之所以以此為起始點,是為了強調2月12與13日之間出現的特殊數據波動。2月12日,全國新增確診15,152宗,其中湖北新增14,840宗,創下疫情單日新增個案的新高。但數據激增並非病毒的可怕爆發,而是判斷標準發生改變。此前,內地官方公布的確診病例均是以核酸檢測為判斷標準,但因物資短缺、測試時長及準確性不足,導致大量有症狀但未檢測到陽性反應的患者被歸類「臨床診斷病例」,而2月12日的確診病例包括了新採納的臨床診斷病例,因而數字大增。

判斷標準的改變雖然令數據出現跳躍式增加,觀感「難看」,但這更好地實現中央「應收盡收」的要求,避免因遺漏疑似或確診病例而增加擴散風險。可以說,這是進入到「清淤」的階段。

曾經忽視的兩個「關鍵」

中央最新判斷,當前對新型肺炎的疫情防控到了「最吃勁」的時候,處於膠着對壘階段。從整體數據來看,一些積極信號無疑為社會注入了信心,但若只盯着數據,或許會少了對那些峰值背後的生死體會。這場疫情中,便有幾個曾被忽視的「關鍵」值得反思。

第一個「關鍵」是人傳人帶來的醫護人員感染。在2月13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曾益新稱,截至2月11日,全國共報告醫務人員確診病例1,716宗,佔全國確診病例3.8%,其中有6人不幸去世,佔全國死亡病例0.4%。湖北省報告1,502宗醫務人員確診病例,佔全國醫務人員確診病例87.5%,當中武漢市有1,102宗,佔73.4%。

截至2月11日,全國共報告醫務人員確診病例1,716宗,引發外界憂慮。(資料圖片)

這組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後,有早期對人傳人認知不足的原因,如在疫情中不幸逝世的武漢市中心醫院原眼科醫生李文亮即使及早知悉疫情,卻未料到會通過眼睛結膜傳播,最終可能正是因此感染;也有醫療物資短缺、分配不均的原因。湖北尤其是武漢作為疫情重災區,在封城後醫療物資嚴重跟不上,且在外界源源不斷捐贈物資後出現調度混亂乃至「分配失衡」,使得防護物資十分緊張,導致一線醫護人員重複使用口罩、防護服等,甚至使用不符合重疫區標準的防護裝備。

1,716與6,是這場疫情中的悲劇。

第二個「關鍵」是患者的死亡年齡。在疫情初期,從確診患者及死亡病例的數據來看,感染者多是老年群體。截至1月24日,中國全國通報的確診病例中,死亡年齡在55至87歲之間。網上近日出現一份關於新型肺炎感染群體的分析,綜合來自全國30個省市區的8,866宗病例(其中確診病例4,021宗,其餘為疑似病列)後發現,確診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9歲,與疑似患者的數字差不多;此外,近半患者年齡在50歲或以上(47.7%),20歲以下的患者最少。確診患者中,30至65歲的患者最多(2,873人,佔71.45%),其中,56歲的病例最多,有139宗。該分析還發現,在一定規模之內,男性的感染率比女性略高。

其實這種說法早在疫情的爆發階段已有提出,不過,隨着年僅34歲的李文亮從確診到病逝僅五天時間,以及出生30小時後的嬰兒也被確診新型肺炎患者等諸多例子的出現,各個群體都加強了警惕。此外,此前專家判斷疫情潛伏期為2至7天,但陸續分析確診病例之後,逐漸認識到潛伏期有可能是14天,也有可能是24天。疫情尚未結束,與病毒的戰鬥除了寄望特效藥的出現,時刻的警惕與反思同樣重要。

上文刊載於第201期《香港01》周報(2020年2月17日)《分析疫情40天數據 幾個積極信號與不能放鬆的警惕》。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