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兩岸紛爭不斷 台灣中研院陷「去中」陰影

撰文:李富茂
出版:更新:

3月8日,台灣「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楊安綏團隊於19天內,針對7種人類冠狀病毒核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抗原,製造出第一批46株毫克等級產量的單株抗體(IgG)。簡單來說,就是開發出能夠檢測「新冠肺炎」快篩裝置的試劑。
如此振奮人心的消息,當然引來全球關注。不過也譜出另外插曲,基於「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的道理,當台灣「中研院」的相關報道被外媒援引卻出現有人誤以為是「中國科學院」,因此有台灣立委提出建議:「希望中研院能在三個月內開啟民主討論『改名』議題」。

紅色圈處為台「中央研究院」外文稱號。(台灣中央研究院)

台灣「中研院」全名為「中央研究院」,1927年於南京成立,其外文名稱採用中國知名地質學家、前「中研院」院長朱家驊建議之拉丁語「Academia Sinica」,爾後即便國民政府遷至台灣,該名稱仍沿用至今。

而針對「Academia Sinica」拉丁語的翻譯,前者為「學院」意思,而Sinica則是形容詞「中國的」,至於為何採用拉丁文命名,比較合理的猜測,當時從事自然科學研究學者主要仍以拉丁語作為學術溝通載體,但確切事實尚須深入鑽研探究,此處不多贅言。

話說回來,此次因疫情爆發的兩岸之爭火苗,竟蔓延到台灣最高學術殿堂的稱號,其實源自台「中研院」日前開發具原創十足的「新冠肺炎」快篩試劑;同一時間,卻也發現台灣網絡正在傳播「台成功研發快篩,陸在WHO竟搶收割」的訊息,即便有人闢謠這則新聞是「假消息」、植用中國大陸代表李松此前(2020年2月3日至8日)在世衛組織(WHO)的新聞片段,但這則「假消息」的效果確實也在台灣社會造成漣漪。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安綏(左4)9日下午帶領團隊說明成功合成能辨識新冠病毒(SARS-CoV-2)蛋白質的單株抗體群過程,將可作為檢測快篩裝置的關鍵試劑,檢測時間可縮短到15至20分鐘。(中央社)

3月9日,民進黨籍立委范雲在立法院質詢台「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時表示,「Academia Sinica若在英文版google上查詢,意思會變成『中國科學院』,希望中研院能在三個月內開啟民主討論改名議題。」

范雲指出,許多國際學者質疑,中研院為什麼不是「台灣科學院」?即便「Academia Sinica」此一名字已有百年曆史,中研院來台灣也這麼多年了,為什麼不能改名,讓中研院重要研究出現後,讓國際誤解這是中國大陸的研究。她認為,中研院的改名可從中研院組織法中着手修正。

坦白說,「去中國化」這件事自台灣可以民選總統開始之際,不僅台灣社會內部有人倡議,就連台灣官方也「確實」執行,從李登輝以降,到陳水扁、蔡英文;從國有企業的更名、台灣歷史教育課綱的「微調」、台北故宮方向定位等等無不圍繞在「去中國化」進行推動,其基本用意是要斬斷中華民國的歷史,切斷中華文化以及兩岸的連結,以此讓台灣年輕一代建立「以台灣為本體的史觀」。

台灣網上流傳的時空錯置影片,將大陸官方代表在2月6日世衛組織發言,套用在3月8日台灣中研院發佈快篩研究成果的新聞上,刻意誤導台灣民眾。(mygopen.com)

的確,以現階段觀察,「他們成功了」。經過近幾年的薰陶,台灣新一世代的國族印象,已不曾有台灣與中國大陸是一國的概念,甚至直覺式的認為「我們不一樣」;同時,加上選舉推波助瀾,已讓台灣社會的血液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反中」的基因,就端看催化劑何時注入。

如今,民進黨立委又趁着疫情緊繃時刻、社會「仇中」憤圍,建議政府組織的外文更名為「台灣…」,好似為政府單位中文名稱進行下一步鋪路。不過有趣的是,對於綠委的「提議」,現任「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則提醒:「中研院名稱牽扯的是國家定位和政策」。

事實上,若按《中華民國》憲法指出,中華民國擁有中國主權,領土及於全中國(依固有疆域),但是目前的統治範圍只及於自由地區(即台澎金馬),不包括中國大陸地區,即一國兩區。

民進黨立委范雲曾自組「社會民主黨」,後經營不順遂,加入民進黨成為不分區立法委員。(洪嘉徽/多維新聞)

因此,以台灣固有的憲法定義未有更動的情況下,民進黨立委此刻要求台灣最高學術機構、政府組織的外文更名,恐怕是徒勞無功。且同時,蔡英文在2020大選前的辯論場合說過,針對兩岸定位問題,她會繼續按照憲法條文、增修條文、大法官解釋、人民意志,來作為執政基礎。

也就是說,民進黨立委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情況下,又再度提起政府組織更名「去中國化」,不免引人質疑操弄群眾情緒,為自身政治生涯繼續鋪路;且該名綠委在會議上,陳述國際學者會時常搞不清枱「中研院」與「中國科學院」,難道科學研究成果會因為研究者出自哪裏打上問號?科學,訴諸的是理性、數據、實驗手法,不是意識形態。

再退一步來說,「去中國化」固然是通往「台獨」路上的一條快捷方式;但反之,如此操作對於台灣發展有何益處?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國大陸,不斷持續操作「去中國化」、「反中」、「仇中」,台灣的名字在國際的空間只會受到百般的擠壓。需了解的是,「去中國化」在企業、文物機構、路標路名等小打小鬧事務上操作還免強接受,一旦台灣官方落實推進,未必是對台灣、兩岸關係是件好事,尤其科學家辛辛苦苦的研究成果,不就是為了連結世界、造福人類、彰顯台灣實力的舞台。若走不出台灣島,何嘗有機會說說「台灣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