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籠子裏的統一 國民黨還願意「提籠促統」嗎?

撰文:孟芹府
出版:更新:

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前組織發展委員會主委張雅屏近日表示,國民黨應該把心力放在捍衛中華民國憲法,「九二共識」的正當性建立在中華民國憲法之上,國民黨的終極目標也不是統一。

張雅屏所言,無疑是國民黨拋出兩岸論述的一種路徑。那麼,接下來該問的是,國民黨有沒有其他路徑可採?

前國民黨副秘書長、前組織發展委員會主委張雅屏。(洪嘉徽/多維新聞)

國民黨在談論自己的兩岸論述前,得先認清自己的角色為何。國民黨如今的角色是在野黨,現在所拋出的一切主張,涵括公共議題主張在內,其信息傳遞對象都是台灣社會,意即國民黨此時此刻的重點非在於跟中共方面對話,而是如何說服台灣社會,讓台灣社會自2020台灣大選後,依舊存在的不信任感稍稍「寬心」,讓台灣社會相信「國民黨不是一個『賣台舔共』的政黨」

同中共方面對話、斡旋,這都是執政黨該做的事情,而在野黨該做的也從來不是替執政黨煩惱執政黨該煩惱的事情。某種程度來說,國民黨2020敗到退無可退,也是角色錯置使然。國民黨若沒有弄清楚此刻在台灣的角色為何,仍舊錯置自身角色於執政黨,國民黨接下來的所說所做,皆會被貼上「賣台舔共」的標籤,毫無說服台灣社會的可能。

國民黨該學李登輝「關在籠子裏的統一」?

回顧李登輝1990年設立「國家統一委員會」(簡稱國統會),意促兩岸走向談判桌,並將兩岸終極統一的必要條件設在「中國大陸民主化」,時人稱「這是籠子裏的統一」。李登輝的此種拖延戰法,拿到如今究竟可不可行?

李登輝1990年設立了「國家統一委員會」。(網絡圖片)

無可置否的是,國民黨內確實有一派說法,意欲依循過去的國統會模式,幫國民黨在兩岸論述這個命題上解套──也就是設一個短期內不太可能發生的條件(中國大陸民主化),讓國民黨告別「賣台舔共」的標籤。

時至在馬英九任內,馬英九也不是沒有拋出過類似「中國大陸民主化才坐上政治談判桌」的主張。然而,此一時,彼一時,時值國民黨執政,馬英九確有必要設一個避免中共過於往統一推進的底線。國民黨忽略的是,這條底線不論是作為執政黨、在野黨,都有必要明確維持底線──這條底線到國民黨角色置換成在野黨時,便是「國民黨不強調,中共不理會,台灣社會不知曉」,徹底的被模糊化。

國民黨該不該走回國統會模式是一回事,該不該捍衛底線又是另一回事。中共對於國民黨之後的兩岸論述亦是持觀察態度,且中共會着眼在國民黨拋出這類主張後,台灣社會的反應以及有無讓台灣社會稍稍寬心,進而有重新執政的機會。依照中共目前的態度,國民黨的角色如果民進黨願意遞補上去,跟民進黨談判也是可能的選項,中共的態度向來是「會捉老鼠的貓就是好貓」,至於原本的國民黨被替換成誰,不在中共擔心範圍之內。

兩岸關係不是國民黨的專利,國民黨唯一優勢是,可以在捍衛底線的前提下,高喊「兩岸和平穩定發展」,民進黨則因選民結構之因素,哪怕綠營非常想大方喊出來,想喊也要喊得相當小心翼翼。

蔡英文當選連任。中共無疑也給了民進黨相當的政治操作空間。(洪嘉徽/多維新聞)

中共也給了民進黨操作空間

2020台灣總統大選,國民黨大敗,某種程度而言,中共亦要負一定的責任。中共往前跨的那一步又快又大,讓國民黨連當下問題當下解決的反應都做不到──國民黨整場選戰的紛擾太多,也無心力回應中共。

習近平在2019年1月2日發表「習五點」,其中一點是「兩制台灣法案」,就中共的語境,中共「主觀」認為這並沒有把「九二共識」跟「一國兩制」畫上等號,兩制台灣方案具有相當的空間跟「探索性」,兩制台灣方案的具體內容為何,可透過兩岸的政治協商予以填充──奈何郎有情兮女無意。

就台灣人的理解,兩制台灣方案就是「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再來就是一陣此消彼長的動態互動,以及香港反修例事件的風風火火,皆給了民進黨政治操作的空間,壓縮了國民黨的響應空間。國民黨此間若有明確底線,縱不能推進光譜上的位置,亦不會被持續打向統一那端。

國民黨該重新考慮的是,即使「中國大陸民主化」過去曾經提過,但其在不同的政黨角色、時空背景下,形式一樣,內涵、效果則不盡然相同,此時此刻的國民黨又是否願意重新拾起這個「語言工具」?縱然這是籠子裏的統一,國民黨又是否願意提起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