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後發力「新基建」 中共首次明確範圍意在何為?

撰文:劉言
出版:更新:

一場經年不遇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據美國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官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實時數據頁面顯示,至4月27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已突破290萬例,現有確診病例逼近200萬例,累計死亡人數逾20萬。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圖為4月15日在泰國曼谷的molil岡山教育學院,帶着防護面罩的佛教新和尚保持距離參加宗教課程學習。(AP)

世界多國經濟已呈現停擺半停擺狀態,全球國際經貿往來幾近停頓。眼下,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雖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一季度經濟數據來看,中國一季度GDP按年下降6.8%,預期-6%,前值為6%,第一季度GDP按月下降9.8%,這也是中國自1992年有季度GDP數據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疫情過後如何恢復經濟,已成為擺在中共面前迫在眉睫的頭等大事。

回看歷史,發展基建往往是各國應對經濟下滑的「常規手段」。中國在幾個經濟下行周期,也都曾放大招出台過基建刺激政策,以期拉動經濟增長。在疫情的影響下,中國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已日益嚴重,而中共將如何發力「突圍」已成為世界關注的「課題」。

北京已進入常態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狀態,圖為4月9日通勤者在穿過北京地鐵站時戴上口罩,以防止新的冠狀病毒的傳播。(AP)

越來越多的公眾也已注意到,除常規的「鐵公雞」(鐵路、公路、機場)外,中國官方已越來越多地提到加快5G基站、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基建」的含義已隨着中國經濟發展和結構轉型而有了新的內涵。

「新基建」成為新一輪基建熱潮的主要特色,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初步研究認為,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實際上,早在2018年年底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國已提出發展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代表未來轉型升級的新型產業。從表述上來看,這些新興產業排在了城際交通、市政基礎設施等傳統基建項目之前,也在暗示着中國未來基建投資的重點將更傾向於科技產業領域。

自2018年至今,中共已在7次中央級會議明確表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相關政策路線圖也日趨清晰。

截至3月底,內地已經建成19.8萬個5G基站,預計今年內建設50萬個5G基站的目標可順利完成。(中新社)

從近期中共官方公告來看,中國的「新基建」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4月8日,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106個「新基建」項目集中開工。這些項目涵蓋5G基建、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總投資近30億元。(新華社)

中國幾乎所有省或直轄市的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均有提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從傳統基建到發力新基建,中共正走在一條新路上。

「新基建」就其政策目標而言,無外乎側重兩個方面:一是以「新基建」穩投資,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產生長期性、大規模的投資需求,拉動有效投資的新增量,將在促內需和穩投資中發揮重要作用;二是以「新基建」推動交通、能源等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

中國的「基建狂魔」之路始於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而伴隨着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國「新基建」的內涵、外延也在不斷拓展。新冠疫情還在全球肆虐,在西方「甩鍋」中國,中美貿易戰、中國經濟結構發展方向轉型的大背景下,中共如何唱好「新基建」這場大戲,已不可避免地進入了中西方的宏觀敘事場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