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預兩成失業 中國全力保就業 疫情之下中美為何大相徑庭?

撰文:多維新聞
出版:更新:

截至上周四(4月23日),中美均已公布最新的就業數據。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美國失業人數急增,失業率預計超過20%;中國的失業情況則正在好轉,3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較2月份下降0.3個百分點。中國政府正在動員政府、企業和銀行優先全力確保就業的穩定,美國政府則正在為多發一些企業救急資金而爭論不休。疫情危機之下,全球經濟本應同此涼熱,然而,中國和美國的應對機制和結果卻大相徑庭。去除「先救人還是先救市」的道德評判,為何中美之間會有如此大的差別?是高下立判,還是互為鏡鑑?尚需冷靜思忖。
撰文:于子志

4月13日至19日,美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達442.7萬人,近五周累計申請失業救濟金總人數已達逾2,600萬人。(資料圖片)

據美國勞工部統計,4月13日至19日,美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達442.7萬人,近五周累計申請失業救濟金總人數已達逾2,600萬人,接近美國總就業人口的18%,創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新高。

顯然,美國正在為疫情爆發初期選擇「先救市後救人」的應對策略而付出代價。儘管美國聯儲局(Fed)在實施了無限量量化寬鬆(QE)政策、釋放海量美元之後,保住了美國股市、債市沒有在大跌之後繼續崩盤,但美國也錯過了最佳的疫情防控時機。

各有其難 只是代價不同

疫情的蔓延導致美國實體經濟備受打擊,3月份美國私人經濟部門實際損失的工作崗位達71.3萬個,其中最先遭受直接衝擊的是娛樂休閒和酒店業,約佔就業損失的三分之二,製造業損失崗位也達1.8萬個。

據聖路易斯聯儲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預測,隨着此次疫情影響持續發酵,美國今年第二季度的失業率可能會達到32.1%,打破1933年大蕭條時期創下的24.9%失業率紀錄。就連波音(Boeing)、蘋果等大型製造、科技企業也受到嚴重衝擊,紛紛停產待工,甚至計劃裁員。上周五(4月24日),波音計劃將「787夢幻客機」的產量削減約一半,並將在發表第一季度盈利報告時宣布裁員。

美國服務貿易理事會工會(Service Trades Council Union)透露,奧蘭多的迪士尼世界度假村將讓4.3萬名工會員工臨時休假,其主題公園仍然關閉,因為當局限制大型集會,以遏制新冠病毒傳播。(資料圖片)

相比於美國,中國採取了先應對社會危機、後解決經濟危機的模式,儘管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降到-6.8%,但這種做法為中國贏得了從疫情之後迅速恢復的條件和時間。4月頭半個月,中國發電量、社會用電量雙雙同比已轉為正增長,有色金屬、醫藥、電子、化工、鋼鐵、機械等規模以上工業用電量已基本達到或超過去年水平。

但是,不應該忽視中國「疫後」經濟恢復的問題。疫情之下緊急的經濟「煞車」,使得佔中國就業總量80%的中小企業難以為繼,餐飲、娛樂等線下服務業目前依然無法恢復正常營業。中小企業的復工率只有84%,而且大量輪休、半薪、降薪的情況普遍存在。儘管官方的調查失業率第一季度只有5.9%,但實際上的潛在失業和隱性失業規模依然不可小覷。僅從新增就業就可看到,儘管3月中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增長比2月份的-55.7%大幅好轉,但同比減少了19.3%。加之疫情在全球蔓延,導致中國進出口企業面臨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嚴重的打擊,中國的就業形勢可能更加嚴峻。

「保市場」還是「保就業」

面對疫情危機,是先應對「經濟危機」還是先應對「疫情危機」?是先「保市場」還是先「保就業」?中美兩國都根據自身不同的國情和經濟結構,作出了不同的選擇。

美國金融資本勢力一家獨大,產業空心化嚴重,這是無法迴避的現實。美國的金融資產幾乎是其GDP的12倍還要多;家庭財產、社會養老基金、企業資產絕大部份也集中於股市、債市;20%以上的美國GDP、19%的就業都與金融、商業服務直接相關。

面對疫情來襲、股市暴跌,美國政府能夠保住股市、債市不崩盤,其實就等於保住了經濟,確保大多數企業不會像2008年金融海嘯時那樣突然倒閉,其實也就等於保住了絕大多數的就業崗位。

從經濟角度來看,如果在疫情暴發初期、美國股市大跌的情況下,美國政府不是選擇優先釋放巨額美元來對沖股市,那麼,美國有可能面臨金融危機和疫情危機兩場災難的夾擊。屆時,美國的失業情況可能更加嚴重,因投資失敗、疾病、饑餓死亡的人數可能更多。簡單的道德評判並不能帶起殘酷的經濟現實。

中國的製造業才是其最核心的經濟部門。中國製造、建築、運輸、資訊等生產及生產服務型產業佔其GDP比重超過60%以上。(資料圖片)

反觀中國,製造業才是其最核心的經濟部門。中國製造、建築、運輸、資訊等生產及生產服務型產業佔其GDP比重超過60%以上,涉及就業佔比超過30%。儘管近年來,中國的金融、電商及生活服務類第三產業佔比迅速增加,但除了提供更多的就業職位外,對經濟產出和財政稅收的佔比依然較小。

因此,從經濟的角度考慮,中國需要更多的健康人口和穩定的社會結構來支撐整個國家經濟的運行、發展。同時,中國擁有超過美國四倍以上的人口規模,這也讓中國無法想像假若採取像美國一樣的滯後的防疫措施會帶來的後果—若按照美國目前每100萬人有2,694宗的新冠肺炎感染率推算,中國將有近400萬人被感染,加上遠比美國密集的人口居住環境,中國乃至世界的疫情將會徹底失控。

因此,中國應對疫情的方針更趨向於率先解決疫情危機、維持社會穩定,之後再想辦法應對下一步的經濟危機。不能不說,中國在這方面的表現要比美國更為出色,出色的政府組織能力和製造業為主的國家經濟結構,確保中國有能力在防控疫情和經濟恢復之間迅速作出調整。中國用了不到20天便完成了從「平時經濟」向「戰時經濟」的轉換,之後又用了不到兩個月完成了從疫情防控向經濟重啟的再次「平戰轉換」。

目前,中國已經從「防疫」轉向了應對「經濟危機」,前期被忽視的中小企業、餐飲、休閒服務業等產值低但就業量大的經濟部門將成為扶助重點。美國政府在從最初的「救市」向「疫情防控」、「救助企業」轉換過程中,則顯得力不從心,不得不在政府與議會、財團的不斷扯皮與博弈中緩慢推進。

保經濟 中美應互為借鑑

與美國的「保股市」就是「保經濟」、「保就業」不同,在中國,「保就業」才是「保民生、保企業、保經濟」的重中之重。

3月20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穩就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表明中國已經將「穩就業」和疫情防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4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再次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則將「保就業」升格為「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的「六保」之首。中國政府工作重點已從「防疫」轉到「保就業」之上。

李克強主持召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穩就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表明中國已經將「穩就業」和疫情防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資料圖片)

目前,中國經過幾個月的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後,已經累計釋放了接近1.4萬億美元的流動性,主要物資供應和生產也恢復到上年同期水平,唯獨在總需求上難以提振,而需求增長的最大羈絆則落在就業之上,尤其是佔就業總數接近80%的中小企業、以及就業佔比近30%的餐飲、休閒、教育、娛樂等生活服務類企業的復工率依然較低。就業不能保障,民眾的收入預期就會下降,危機感和儲蓄意願就更加強烈。最終不僅會大大減弱民眾的消費意欲,造成消費降級,也會為低收入人群帶來更多的生活困難,引發社會動盪。

在防疫、復工之後,「保就業」成為了中國經濟恢復的關鍵。下一步無論是中國經濟的轉型,還是總額高達近7萬億美元規模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都需要就業和需求的增長來承接。否則,中國經濟將重蹈2008年「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覆轍,產能過剩、投資無法收回等等都將進一步加劇中國的經濟危機。

然而,中國政府對此除了三令五申的要求地方政府落實工作、要求國有銀行體系幾乎不計成本向中小企業提供更多幫助外,目前還沒有更好的辦法。資本市場由於缺乏有效的管道和風險分攤機制而難以發揮作用。對於這一點,中國在指摘美國政府防疫不利的同時,更應該看到其在資本市場上的經驗。通過加速對中國金融改革和開放更多企業融資的管道,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困境,促進就業。

另一方面,美國政府除了向中國「潑髒水」轉移矛盾,同時也應該重視中國的經驗和主張。中美之間除了相互指摘外,更需要看到各自經濟和社會結構上的差別,從而互為鏡鑑,度過眼前的難關。

上文刊登於第211期《香港01》周報(2020年4月27日)《美國預兩成失業 中國全力保就業 疫情之下中美為何大相徑庭》。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