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漢學家史景遷逝世 景仰司馬遷一生完成14部中國歷史著作

撰文:蔡苡柔
出版:更新:

著名漢學家、耶魯大學榮譽教授Jonathan Dermot Spence(漢名:史景遷)於12月26日辭世,享年85歲。史景遷研究中國歷史,擅長以「講故事」方式寫作,有解析中國歷史的獨特視角,是繼費正清後在國際享有盛名的漢學家,學術書也都十分暢銷,其妻為歷史學者金安平。

史景遷1936年出生於英國薩里郡,於1993年起擔任耶魯大學歷史學史特靈教席,是英裔美籍的歷史學者。他被認為是費正清之後第二代漢學家中的代表人物,與孔飛力 (AldenKuhn)、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並稱「美國漢學三杰」。他的中文名字「史景遷」是他的導師、明清史學家房兆楹起的,希望他能效法司馬遷的精神研究歷史。

自1974年以來,史景遷完成了14部有關中國的歷史著作,包括《追尋現代中國》《天安門:知識份子與中國革命》《王氏之死:大歷史背後的小人物命運》《康熙與曹寅》等。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追尋現代中國》,該書從 17 世紀明朝的鼎盛時期開始寫,一直寫到1989年天安門廣場示威活動,成為西方了解中國近代史的入門讀物。

史景遷曾透露,自己成為一個研究中國歷史的漢學家,是「由許多偶然因素」促成。他在劍橋大學讀的是憲法史,到耶魯念書後,才接觸中國歷史,後產生興趣。

1974年,史景遷在尼克森訪華不久後與14位耶魯大學的教授一起到中國,首次中國行探訪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地。2005年,上海遠東出版社引進了「美國史學大師史景遷中國研究系列」,包括《王氏之死:大歷史背後的小人物命運》等共8種,史景遷在中國也是知名度極高的漢學家。

2014年史景遷到復旦大學演講,有聽眾提問「假使真的遇到司馬遷,你會怎麼樣?」當時已經高齡78歲的漢學家回答:「喝個啤酒去吧,事實上我會講話結巴,臉紅地告訴他,你是我最喜歡的史學家。」

史景遷的著作不重理論,而是強調敘事、文筆流暢且注重人物描寫。史景遷的弟子、前任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則曾說,史景遷擅以優美文筆,將中國近代錯綜複雜的人物與史事,通過嚴謹的歷史考證,以「說故事」的方法娓娓道來,讓西方讀者也能「撥開雲霧見青天」。

對於中國近代史,史景遷與中國史學界看法不同,他曾言應修改中小學歷史教材,他提到,中國人在講述中國近代歷史的時候,總是從19世紀中國受的屈辱和侵略開始切入。「40年前我在開始教授中國歷史時就覺得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國歷史,我們應該從17、18世紀的中國開始研究。因為當時的中國在世界上表現出一種更自信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