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必讀|飛絮季將至恐攜帶病毒傳播?接觸物品感染有「兩因素」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飛絮季節到來!4月初開始,內地由北至南會有植物飛絮出現,而本港也將在5月迎來飛絮。內地網上近來出現傳言,認為飛絮攜帶病毒恐會加劇疫情傳播,係咪堅㗎?

專家:至今無飛絮傳播案例 常以飛沫傳播

周二(12日)中國衛健委召開疫情聯防聯控記者會,在會上,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在過去兩年多的研究當中,沒有發現飛絮吸附了病毒。到目前為止,也沒有關於飛絮造成感染的報道。

他表示,新冠病毒一般不會以游離病毒的方式,直接從一個感染者傳染給健康人,而是通常以飛沫作為載體,吸附在微小的飛沫顆粒表面,患者通過咳嗽、打噴嚏飛沫排出,病毒吸附在顆粒上面,隨著飛沫排出。飛沫一般比較小,在1到5微米之間,傳播距離應在1至2米,當健康人吸入被病毒吸附的飛沫顆粒時,就可能被感染。

棉絮飄落植物或地面,尤如一遍雪景。(資料圖片)

污染量及環境因素決定「物傳人」

近期多地在溯源時發現確診病例和陽性物品有過接觸,對此,吳尊友稱,一般來說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近距離飛沫造成傳播,也可以通過手接觸被污染的物體表面,在手沒有進行消毒處理或者清洗的情況下,又接觸到了口、鼻、眼等黏膜部位,這個時候就容易造成感染。

他表示,因此,把手衛生作為防控的一個主要措施,主要是由於Omicron既表現為下呼吸道的感染,又表現為上呼吸道的感染,而上呼吸道感染有一個典型的特徵,就是潛伏期短、傳播快,而且對周圍環境物體表面污染比較大。

他表示,新冠病毒在物體表面存活時間的長短取決於:第一,污染量的大小。第二,環境當中的溫度、濕度、光照和紫外線燈情況,一般來說,物體表面污染造成人感染的風險是比較小的,但是如果我們反復多次的接觸,又不注意手衛生,又不注意個人防護,他的風險就會明顯的加大。所以我們對從事室外冷鏈以及室外貨運人員進行定期的檢測,以便及時發現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