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逝世|領導是如何煉成的?北大同窗憶李克強:勤學、不張揚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十八屆、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原總理李克強於10月27日0時10分在上海逝世。李克強是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後第一批北京大學法律系的學生,當年同窗、現知名大律師陶景洲曾數度受訪,談起李克強當年求學過往與相處點滴。

作為李克強安徽同鄉兼北京大學同學的陶景洲早年接受外媒採訪時,曾評價李克強為人極其低調,同時他又是非常好學好鑽研的這麼一個人。

「李克強在做省委書記的時候,他們的同學聚會,即使不能來,他也會派自己身邊的秘書來,所以他的同學當時還能夠得到他們這個有出息的同窗的一些消息,但到了李克強上任總理的時候,他們的同學聚會李克強就不再參加了。主要因為李克強現在身居高位,要避免有一些同學可能求他去辦事兒,或者去做一些灰色的交易。」陶景洲說道。

2014年11月20日,李克強在總理任內赴義烏國際商貿城考察,手拿著象征義烏商業傳統的撥浪鼓。(人民日報)

陶景洲透露,李克強在求學時性格沉默,給他的第一印象是嚴肅認真,屬於埋頭讀書那種類型,要強內向。陶景洲甚至舉例,當年同學們集體合照時,李克強幾乎總是喜歡站在後面或角落中,即可體現他性格沉默、從不張揚的一面。

「1977年底,作為恢復高考後的首屆考生,我考上了北京大學法律系。那年,北大法律系總共招收了82位新生。其中安徽籍同學有三位:李克強、 張恒山和我。」陶景洲自言,作為文革後的第一屆77級考大學,當年不考英語,「我們這批學生進校時,英語都很差。我是英文字一個都不會,也不重視,還幾次申請免修,李克強是同學中學英文最賣力的之一」。

陶景洲還記得,學生時代的李克強口袋裡總是裝著一疊自己做的英文單詞小卡片,一面寫的是英文單詞,一面寫的是中文,用橡皮筋一紮,一有空就拿出來背。「我印象中,他在圖書館呆的時間很長。」

陶景洲回憶,李克強曾經的想法是「做學術,以後當教授」。他所寫的論文曾被評為優秀論文,亦曾翻譯英文法學著作,與熟悉比較憲法和西方政治學的龔祥瑞教授關係密切。在1982年大學畢業時,李克強想參加出國預備研究生考試,去歐美留學。但是,時任北大黨委正副書記的韓天石、馬石江對李十分賞識,極力挽留。陶景洲回應稱,「那個年代,一切聽從組織畢業安排」,李克強最終放棄出國。

李克強(後排右一)是北大法律系77級學生。(微信公眾號@杭子牙)

陶景洲感嘆說起,畢業離別之時,由於物質條件很差,也沒有專門的畢業紀念冊。每個人自己隨便弄個本子,讓同學寫幾個字。「當時,我給克強寫了什麼,他給我寫了什麼,都忘了。小本子現在也找不到了。」

直到畢業多年,班上同學有聚會,只要他人在北京,基本都會參加。去河南當省長之後,離開了北京,同學聚會來得少了。「2002年,我們北大法律系77級同學聚會,紀念畢業20周年,大部分同學都到場了,還有當年還健在的各位老師。那天,李克強和王紹光教授作為同學代表發了言。會後,組織聚會的幾個同學編了一本紀念冊,裡面有每位同學在校時和當時的照片,紀念冊的名字就叫『未名的77』。我算是紀念冊的主編,還寫了個序。我們同學間的聚會,很輕鬆,不談別的,只談當年的同學友誼和趣事。」陶景洲將回憶與他眼中的李克強如此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