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接吻日】接吻源於古羅馬人交易傳統 齊來認識愛的符號

撰文:羅保熙 麥俊和
出版:更新:

今日是世界接吻日,有愛侶的大可以談談情,接接吻;沒有愛侶的,也可以先認識接吻,皆因有研究說接吻關乎選擇正確的配偶。
在非洲蘇丹的部分地區,有人認為嘴巴是靈魂之窗,擔心靈魂會在接吻時被偷走;有一些國家甚至立法禁止這行為。知識界曾對接吻作不同的研究,嘗試從科學、文化、歷史的角度理解它。
《香港01》請來曾為BBC編寫廣播劇的暢銷書作家兼接吻學家 Lana Citron,以及曾開班教授愛情哲學的浸大宗哲系高級講師陳士齊,一起探討這個有趣的議題。

時報廣場這一吻,堪稱經典中的經典。(VCG)

在人類歷史和文化上,接吻常是強而有力的表達方式,帶有很強的政治性。正如二戰結束時的勝利之吻──一名水手在紐約時報廣場擁吻一位陌生的女護士(背景是民眾歡慶日本投降),至今仍留在不少人的腦海中。

在西式婚禮上,神職人員在儀式完結時都會宣布新郎可以親吻新娘。這個傳統來自古羅馬人,他們往往以親吻完成一宗交易,後來才逐漸演變成婚姻的承諾。

探討接吻,說來容易。Lana Citron表示:「從西方基督教的角度出發,我發現接吻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每個細節,包括宗教、文化、政治、歷史和身體。大多數人出生或離世時,都有機會迎接一個吻。」言下之意,接吻在人的一生中有着深刻而重要的意義,象徵了生離死別。

    愛在公元前 人類接吻初記錄 

曾為BBC編寫廣播劇的暢銷書作家兼接吻學家 Lana Citron

人類對接吻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500年,印度教經典的《吠陀經》提及人類以嘴唇吸吮的動作,之後又有描述情人「嘴對嘴」的舉動。接吻在人類文明中受到廣泛應用,時而用作問候,時而用於儀式,時而表示尊重、尊敬或忠誠。

還有宗教式親吻,《聖經》曾記載八種特定的吻,包括家庭的吻、社會的吻,以及不同的親吻習俗和遊戲。Lana形容:「親吻交織着人類文化的每一個層面,並在藝術、民間風俗、文學、詩歌、音樂和電影中出現。」第一個相關的片段是1896年William Heise執導的《The Kiss》,該片僅長18秒,講述男女主角May Irwin 和John Rice 在舞台劇《The Widow Jones》中最後一幕的親吻。

認識更多:七問接吻學家 了解兩唇交會以外的事

    與幼兒吸吮有關

科學界對接吻行為時有探討,惟未有結論,不過科學家大多同意接吻與幼兒吸吮的動作有關,孩子在過程中可能將嘴唇的接觸視為愛的表現,把這帶來滿足感的記憶內化,日後便以親吻表達愛意。

一些人類學家則指出,接吻是一種人類遺傳產物,建基於母親把食物咀嚼過後再餵給嬰兒的動作。這個動作後來發展成安撫飢餓嬰兒的行為,尤其是當食物不足的時候,用以表達愛意和情感。另外,有研究說,女性會以接吻作為評核伴侶的工具,會傾向挑選具有不同免疫系統蛋白質的男士,因理論上他們的下一代會更健康。

小孩子也以親吻來表達愛。(VCG)

接吻在幾千年來經歷過不少變化,而在部分地區,仍會被視為腐敗的西方習俗。在杜拜,你可能會因接吻而遭鞭打、囚禁或驅逐出境;在印度則會罰款,在印尼可以監禁10年。至於中國,在公開場合接吻並非傳統文化。亞洲大部分國家,在公眾地方親吻的行為極不普遍。東亞的日本和韓國經過多年與西方文化的接觸,才慢慢習慣和適應這一行為。

馬克龍與默克爾的面頰親吻,相信不涉浪漫吧。(VCG)

    接吻不等於浪漫?

在Lana看來,接吻涉及浪漫成份,其實所佔的比例並不多,反而文化和歷史的因素更濃。她解釋:「浪漫式接吻並非普遍習慣;很多文化其實不包含西方人所說的『愛之吻』。」不僅如此,她還發現不同文化對接吻有不同看法和應用,而接吻在人類社會中經歷不同的發展和轉變。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以降,逐漸傾向情欲而更少涉及儀式。

對此,浸大宗哲系高級講師陳士齊則有別一種看法。他認為, 分別不在於不同的愛情哲學觀,而是文化其實是加諸我們身體和心靈的一些制度:「一方面可以強化我們身體心靈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可能阻止這種感受。」

用陳士齊的話說,接吻是身體和心靈上感受到最自然的愛的符號,除了地理環境因素的限制(如愛斯基摩人太涷難以接吻,只能擦鼻以示親密),就是文化——有些文化可能只容許牽手。他強調:「如果解除這些限制,就會覺得牽手其實沒有任何特別,就會開始想接吻,甚至更進一步。」

延伸閱讀:【接吻的歷史】接吻可殺菌?出門前親妻子一下壽命長5年

新西蘭毛利人以碰鼻子的方式問好。(VCG)

    愛的符號轉移

接吻之所以引起哲學思考,除了表達愛意和文化的問題,還有生物學上,人類何以透過嘴唇表達親密關係?上面提到,活在極端天氣中的愛斯基摩人不使用嘴唇,改用擦鼻表達親密關係。由此可以理解,無論如何,人類是要通過一些身體接觸來表達親密關係。

於是,接吻一方面可以進而發生性行為滿足慾望,另一方面也可以只是表達人與人之間不同形式的愛。例如父母會親子女的額和臉示愛,或社交的愛,如法國人以嘴親臉作見面禮。

近年,在爭取同性戀權利的場合中,不難發現常有同性的吻,作用不局限於表達愛意,也在於進一步吸引公眾目光,喚醒大家對相關問題的關注。此外,也有人透過接吻達到其他各種不同的目的。前些時,中國發生途人親吻交通警員以阻止對方執法的事件。

將這個愛的符號移作他用,可以表達政治信息,如不少插圖都以兩位男性政治人物接吻來表達特定的意思。通過這種改動,接吻不再是愛的意思。陳士齊認為,那不是真正的接吻,而是政治諷刺行為:「在政治上,將年老男士等擁有權力者放在一起接吻,即是說他們帶有一種政治聯盟,互相包庇、互相聲援、互相壓迫第三方的關係。」

同性戀平權遊行中,示威者愛以接吻表達訴求。(VCG)

所以說,接吻雖然看來簡單,內裏卻蘊含了不少文化和歷史元素。而在不斷轉變的社會環境中,接吻同樣會因應環境、情況而被人類善用,變成其他符號。

除接吻外,另一種常見的親密行為是擁抱,但它同樣不適用於所有民族。在歐洲社會,擁抱如家常便飯,亞洲人則較拘謹。陳士齊解釋:「亞洲人特別是中國人,有所謂『拘禮』,禮是要保持距離,只有非常親密的人才會擁抱和接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