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三場選舉 看非洲民主難求原因

撰文:陳冠東
出版:更新:

人們對盧旺達的印象,或停留在20多年前那場震驚世界的種族大屠殺,但這個中非洲內陸小國在經濟連年增長下,貧困人口大幅減少,今天更朝着「非洲新加坡」為國家發展目標。除了盧旺達,另外兩個非洲重要國家也在本月迎接新一輪大選,奇怪的是它們都有選舉政治,但民主制度存在不同缺陷。縱然當地政局近年相對穩定,政體卻一直在獨裁與民主之間搖擺,非洲國家一直無法擺脫的,正是這種困境。

2000年成為盧旺達總統的卡加梅(Paul Kagame),在本月4日的大選後守住權杖;在東非經濟龍頭肯尼亞,開國總統之子烏胡魯肯雅塔(Uhuru Kenyatta)在8日舉行選舉中再度勝出,繼續擔任國家元首多4年。至於非洲第二大產油國安哥拉將在23日舉行大選,在位38年的總統多斯桑托斯(Jose Eduardo dos Santos)放棄競逐連任,外界預料其接班人洛倫索(João Lourenço)領導的執政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MPLA)將會勝出,多斯桑托斯在幕後繼續發揮影響力。

以上三個國家都有選舉,但對國家管治格局並未帶來多大轉變。卡加梅經歷三次大選,三次都以超過九成得票率連任,但國內打壓異己事件時有發生。安哥拉的選舉標榜自由開放,但反對派一直批評選舉舞弊,貪污亦屬常見。肯尼亞選舉中,由民眾選出來的領袖都是依靠族裔關係而當選,且歷次選舉前後都會爆發衝突,為選舉蒙上陰霾,政治立場都是浮雲,改變的只是選舉機器名稱,真正主宰勝負的還是生來所賦予的身份。

盧旺達總統卡加梅的支持者出席競選活動。(路透社)

  軍權凌駕一切

三國均奉行「民主政治」,但有何因素令西方民主無法落地生根?最大原因是國家機器無力制衡總統的權力,此情況在盧旺達及安哥拉尤其嚴重。西方民主能夠帶來善治,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當中的三權分立原則,亦即立法、行政及司法能互相制衡。即使盧旺達及安哥拉擁有這三權機構,但兩國立國以來的歷史導致軍方獨大、干政情况,使三權機構形同虛設。

西方殖民者撤出非洲前,並沒有為非洲民眾留下強力部門,加上間接統治及財政自立的殖民方針,使歐洲人未有積極發展當地政府機關。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國際局勢,非洲殖民地在缺乏完善的政府機構下紛紛獨立。由於殖民管治主要靠優勝武力開疆拓土,這使當地軍隊發展比任何政府機關更為成熟,獨立後各地軍頭以各種手段輕鬆奪得政權。

卡加梅因其政績,相當受民眾歡迎。(路透社)

盧旺達前身為比利時殖民地,殖民者不允許領地內出現任何政治活動,又把當地階級差異深化成種族矛盾,刻意籠絡當地社會精英圖西族,打壓佔人口大多數的胡圖族。在混亂管治下,軍隊成了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力量。軍人出身的卡加梅在1994年領導軍事行動,擺平內戰及終結造成百萬人喪生的種族屠殺,隨後擔任副總統兼國防部長,自此手握實權至今。

這位圖西族人在2000年由內閣成員選為總統,成為集各權於一身的領袖,此後在選舉中百戰百勝。推動國家經濟發展固然是他的要績,但比起選舉中所贏得的民意,軍方背景才是成就他一直掌權至今的主因,特別是動用軍方撲滅反對派的能力,使他在國內地位不容受他人挑戰。

安哥拉的政局同樣是由軍隊主導。多斯桑托斯本為軍事強人,所屬的MPLA萌芽於非洲反殖浪潮,並獲得蘇聯撐腰。原宗主國葡葡牙在1975年放棄對安哥拉的控制後,國內各武裝勢力隨即爆發內戰,MPLA迅速控制首都盧安達(Luanda),成為國際認可政權。多斯桑托斯由1979年起成為國家領袖,初時效法蘇聯推行一黨專政,1990年代末才放鬆政治管控,但1992年的國會選舉再度引發武裝衝突,兩年後經聯合國協調平息。1998年戰火重燃。到2002年,持續27年的內戰才正式宣告結束。

擔任安哥拉總統多年的多斯桑托斯將在今次選舉後退位。(Getty Images)

現年74歲的多斯桑托斯是非洲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元首,軍隊無疑是他掌權的重要支柱。1992年的大選本來是安哥拉史上首次的公開選舉,但反對派不承認選舉結果,勝出的多斯桑托斯無視新生民主機制的運作原則,直接動用武力鎮壓反對派。即使現時為MPLA出戰大選的是洛倫索,但同樣是軍人出身的他目前擔任國防部長,延續以槍指揮國家的權力架構。

  民眾崇拜強勢領袖

一個不健全政體能夠續存多年,亦可歸咎於民眾對領袖的忠誠,而選舉未有為民眾充權。雖然卡加梅連續三屆大選都以超過九成得票率勝出,數字看似不實,但他無疑在經濟、醫療、教育、社會等方面發展有道而獲廣泛民眾支持,這是連反對派也不能否認的事實。

肯尼亞政治中的軍人色彩雖然相對薄弱,但依從所屬部落而投票的政治取態卻導致當地民主發展困難。五大族裔在當地人中佔近七成,大多選民只會支持自己族裔的候選人,血統成為選舉的決勝關鍵,如烏胡魯肯雅塔來自佔全國最多人口的基庫尤族(Kikuyu),同時得到卡倫金族(Kalenjin)支持,主要反對派領袖奧廷加(Raila Amolo Odinga)則來自佔最多人口第三位的盧歐族(Luo),他的競選拍檔來自坎巴(Kamba)及盧希亞族(Luhya)。

卡塔爾半島電視台在大選期間訪問不少肯尼亞平民,幾乎所有人表示會投給同族裔候選人,且不約而同表達對另一族掌權的不安,這種政治取向正逐步蠶食肯尼亞的民主政制。今屆大選採用新的投票科技,在選舉期間有暴力衝突導致選委會的資訊科技主任死亡,令人聯想到有人試圖破壞選舉公正。奧廷加在選後利用這點攻擊對手,並試圖推翻敗選結果。

現任總統烏胡魯肯雅塔(左)在選舉中擊敗反對派領袖奧廷加,但過程中不無爭議。(路透社)

  經濟結構單一 助長攬權

最後一個導致「半桶水」政權的成因,是單一的經濟結構。雖然安哥拉近年經濟發展迅速,在10年前GDP增長已高達22.6%,更被譽為非洲經濟奇蹟之一,可是GDP僅靠石油等天然資源作支撐,這令安哥拉成為典型的「尋租國」(Rentier State)。由於這些從石油及礦產而來的財富資源集中在社會頂層,躋身政治階級或特權階級就成為觸及此類財富的不二法門。安哥拉及類似經濟體缺乏由下而上的創新,民間經濟亦委靡不振,現時國家石油公司由多斯桑托斯的女兒伊沙貝(Isabel dos Santos)掌管,國家牢牢掌握於MPLA的掌心中。

  「總有新東西出自非洲」

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Pilny the Elder)曾說「總有新東西出自非洲」(Ex africa semper aliquid novi),但從政治角度來看,近年一眾非洲國家的體制所經歷的變化不算多,不少國家仍在有效獨裁與有效民主之間徘徊。卡加梅以其個人魅力、軍事實力及選舉政治,獨自掌管盧旺達逾20年,可是幾可肯定沒有人將能複製卡加梅的往績,預計下任總統將要面臨嚴峻挑戰,能否安全過渡亦成為一大疑問。

另一邊廂,安哥拉的政權不如卡加梅有效,新總統上任後要面對多斯桑托斯女兒及兒子分別掌管的石油公司及主權基金夾擊,能否發揮其有效管治令人猜疑,內鬥的情況亦恐怕愈來愈多。身體每況愈下的多斯桑托斯萬一身故,安哥拉勢將迎來權力洗牌。至於肯尼亞選舉前後的暴力事件,證明該國一直存在深層次矛盾。族裔之間的互不信任,亦使這個東非大國的民主制度難有出路。由此看來,西方選舉政治走過曾經的殖民地,似乎也難逃變形的命運。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請留意刊載於8月14日出版第73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