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陸城市襲擊恐成「新常態」 CNN早稱比國成恐怖分子溫床

撰文:張兆高
出版:更新:
受恐襲影響人士神情沉重,以毛氈裹身等待救援。(路透社)

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遭受連環炸彈襲擊,造成近200人傷亡。繼去年11月法國巴黎恐襲案後,再有西歐主要城市遇襲,令人憂慮這種襲擊會成為「新常態」。有專家歸咎比利時當局多年來的流弊,令小國成為極端主義溫床 。美國 CNN更在襲擊前兩日刊出文章,以《比利時:歐洲反恐最前線》為題,深入分析比利時反恐形勢。

比利時警方直至深夜仍封鎖爆炸現場調查。(getty images)

涉嫌參與去年11月巴黎恐襲事件的薩拉赫(Salah Abdeslam),上周在布魯塞爾落網,比利時當局已警告,要慎防恐怖分子作出報復。豈料語音未落,就發生布魯塞爾連環恐襲,再有逾30平民犧牲,當中出了什麼問題?

有反恐專家向法國國際頻道(France24)表示,如此規模的襲擊,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策動,相信恐怖分子已經籌謀一段時間,不排除薩拉赫被捕加速了計劃的落實。專家指出,襲擊反映伊斯蘭國(ISIS)等極端分子,能分拆成多個小組,即使部分歹徒行兇前被捕,其黨羽仍有力進行有組織的襲擊,預示恐怖分子將來會發動更多類似襲擊,令歐洲城市隨時面對恐襲威脅,成為「新常態」。

去年的巴黎恐襲後整個計劃從0到1,是在布魯塞爾誕生,雖然比利時當局事後增撥4億歐元(約35億港元)反恐經費,但仍不足以彌補比國多年來在反恐工作上的缺失。分析指出,比利時情報機關只有寥寥600人,只及鄰國荷蘭的三分之一,有專家指要全天候追蹤一名目標人物,就要用上多達36名探員,即使英國的軍情五處(MI5)亦僅能在同一時間貼身追蹤數名目標,比利時情報機關人手短缺,面對千絲萬縷的恐怖分子網絡,就顯得束手無策。

比利時因其歷史原因,地方行政、立法機關往往因語言和地域等因素,而被分拆成多個不同機構,不單影響工作效率,情報交流處處亦受到制肘,令恐怖分子得以生存 。加上比利時黑市軍火交易猖獗,武器唾手可得,成為恐怖分子的火藥庫。

據統計,比利時赴伊拉克、敍利亞等地為「伊斯蘭國」效力的人,按人口比例而論冠絕西歐。CNN在周二的襲擊前,就曾深入剖析比利時成為恐怖分子溫床的原因。

土耳其民眾向比利時恐襲遇難者獻上鮮花。(getty images)

作為歐洲其中一個最富裕的國家,比利時政府卻屢被批評忽視伊斯蘭族群,穆斯林在社會受歧視、經濟能力薄弱, 青年失業率可高達四成,被社會邊緣化。即使是土生土長的青年,都對比利時缺乏歸屬感,容易被慫恿加入恐怖組織。有人甚至形容,當局甚至對青年人離國採取「隻眼開、隻眼閉」的態度,未有盡力勸喻青年回國,又或回國後採取高壓手段,將青年和家屬標籤化,難免令人心背離。

穆斯林社群被孤立,令一些穆斯林為主的社區,如被稱為「恐怖分子基地」的莫倫貝克區(Molenbeek)猶如獨立王國,薩拉赫能夠在布魯塞爾匿藏4個月之久,就是因為獲得同情、得到社區內不少人庇護,比利時政府多年來未有對這些問題對症下藥,間接釀成今次慘劇。

(路透社/CNN/FRANCE24/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