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對華態度現分歧 從澳洲面對中國時的「分裂」談起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澳洲政府11月23日發表14年來首份外交政策白皮書,對中國崛起所造成的影響發出警告,呼籲具有孤立主義傾向的美國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留在亞洲,否則勢必損害區內秩序。這份白皮書,正好揭示澳洲內部對中國的糾結態度─部分人對高速發展、卻不採取西方民主自由制度的中國深感憂慮;另一部分人則懷有務實態度,主張妥善處理與中國這個「近鄰」的關係。

最新外交白皮書長達115頁,由總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外長畢曉普(Julie Bishop)及貿易部長席奥博(Steven Ciobo)主理。特恩布爾在引言中表明,當下正發生不少規模龐大、步伐急促的變化,「這是最令人興奮的時代,(雖然)有巨大機遇,但也充滿不確定性、風險和危機。」同時,白皮書亦明確提出澳洲現時面臨三大威脅,包括恐怖份子回流、外國網絡攻擊,以及中國增加軍力。

白皮書闡述有關中國崛起,是挑戰自二戰以來美國於「印太」(Indo-Pacific)地區的主導權,警告美國倘若在亞洲政治、經濟及安全勢力消退,亞洲地區的力量就會向中國傾斜。因此,美國維持地區介入對持久和平與繁榮至關重要。「澳洲相信,唯有世界上最富裕、最具創新與最強大國家的參與,國際挑戰才能確實獲得解決……美國堅定一貫地參與國際體系,仍是國際穩定與繁榮的基礎。」

特恩布爾去年12月表示澳洲將實施新國安法,並點名批評中國有意滲透澳洲政治,惹來中國強烈不滿。(美聯社)

擔心中國以自己方式崛起

就中國近年維護領土完整等舉動,澳洲政府亦流露不滿─白皮書形容南海是「主要斷層線」(major fault line),批評中國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和規模」在該處填海造地,「澳洲反對基於軍事目的,在南中國海使用人工構築物。」除了南海議題,白皮書同時關注東海及台灣海峽出現使用武力或脅迫的情況,澳洲劍指何方,可謂非常明顯。除了批評中國近年的軍事活動,白皮書還區分了「民主」和「不民主」國家。澳洲認為,不能單靠美國這個盟友,還要與日本、印度、印尼和韓國等民主國家建立夥伴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及日本等不少國安高層近期頻頻使用「印太」一詞,澳洲亦秉承這個做法,在白皮書中使用這個詞語達120多次,令人聯想到美國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今年10月中,發表批評中國是「地區和全球安全威脅」的言論。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所長劉卿認為,白皮書雖有正面評價中澳關係,但把中國排除在「印太」地區以外,「澳洲希望美國增加在區內的軍力,是冷戰的思維。」

澳洲把中國排除在「印太」之外,有中國學者批評這是冷戰思維。圖為「印太」海域。(網上圖片)

中國發展為澳洲帶來不少機遇,澳洲真正擔心的是一個高速發展,但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中國。在11月23日的記者會中,特恩布爾的言論正好反映這種心態:「在過去,我們有把握地斷定,世界是以適合澳洲的方式運行,現時力量在轉移中,規則和體制正面臨挑戰,我們正經歷史無前例的繁榮和機遇,但源於1940年代的自由和基於規則的秩序,正處於前所未見的壓力下。」

特恩布爾所說的,正是二戰結束以來,美國主導的世界格局受到中國挑戰。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西方普遍認為中國倘不採取西式制度,改革定必舉步維艱;但近年證明,中國除了經濟茁壯成長,其他範疇也顯示高度調適能力,中國的發展經驗,成為不少發展中國家在西方模式以外的另一選擇。中國全方位發展,難免引起作為西方陣營一員的澳洲憂慮。

有澳洲學者著書,探討中國影響力如何滲入澳洲政界及媒體最高層。(網上圖片)

除了澳洲政府,擔心中國影響力過大的還有學術界。《紐約時報》11月20日報道,澳洲主要出版社艾倫昂溫(Allen & Unwin)以擔心引發訴訟為由,延遲出版一本名為《無聲的侵略─中國如何將澳洲變成傀儡國家》(Silent Invasion: How China Is Turning Australia into a Puppet State)的書。該書主要探討中國影響力如何滲入澳洲政界及媒體最高層。身兼澳洲查爾斯史都華大學教授的作者漢彌爾頓(Clive Hamilton)批評,出版社此舉是因為害怕激怒北京,他認為這恰恰證明中國有能力限制澳洲人能看什麼資訊。當然,漢彌爾頓的指控頗有捕風捉影的味道,真相亦暫時難以定斷,卻體現澳洲現時對中國的擔憂。

澳洲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東亞課程主任韋拉爾(Merriden Varrall)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相比2003年發表的外交白皮書,國際局勢已出現巨變,「金融海嘯、北京奧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這都改變(中澳)雙邊關係面貌。澳洲現時更關注中國日益強勢(assertive)的行為;在2003年,澳洲仍傾向視中國為一個經濟夥伴。」韋拉爾續指,澳洲對中國崛起的警惕背後,存在意識形態因素,「澳洲和美國擁有相似的歷史和思想背景。文化上,我們有很多共同價值觀,亦以相同的方式看世界……美國在區內和世界的角色,正是澳洲人所樂見的。」

洛伊研究所執行主任富利洛夫(Michael Fullilove)則指出,工黨籍前總理吉拉德(Julia Gillard)在2012年發表題為《亞洲世紀》的白皮書時,把中國崛起視為一種幾乎完全積極的環境,但最新的白皮書顯示這個基調已改變,「這份白皮書等於表示,誰也不想活在中國的陰影下。北京方面應遵守規則……這也是旨在說服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堅守多邊主義、自由貿易,及繼續參與地區事務。」

澳洲呼籲美國留在區內,並寄望對方堅守多邊主義、自由貿易的如意算盤打得響嗎?韋拉爾認為,澳洲政策制訂者相信自由貿易、全球化互動對太平洋地區而言是絕不可少的,「為了每個國家的繁榮和安全,澳洲希望看到美國在區內強而有力的存在,但特朗普似乎不是很熱衷,這趨勢令坎培拉萬分憂慮。」

對華態度矛盾至極

縱使澳洲出現猜疑中國的聲音,但主張務實看待中國崛起的亦大有人在。例如,在《亞洲世紀》白皮書中,吉拉德其實相當重視亞洲的地位,「澳洲的未來取決於我們作出的選擇,及我們與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地區如何打交道。」具體而言,白皮書提出澳洲所有中小學校設立中文、印地語、印尼語或日語課程,政府和學校亦會鼓勵學生學習這些語言。吉拉德的白皮書雖然提及中國軍力增長問題,但強調澳洲可在維持與美國防務關係和支持中國軍力增長之間保持平衡,對華態度相對溫和。

吉拉德掌政時,較為務實地看待中國崛起。(網上圖片)

另一位工黨籍前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亦對中國作出正面評價。這位操流利普通話的「中國通」接受中央電視台訪問時指出,反全球化思潮正在抬頭,中國在維護多邊國際秩序及推動國際合作方面,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他對「一帶一路」倡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設立亦給予高度肯定。

參議院反對黨領袖、本身是華人的黃英賢(Penny Wong)今年10月中發表演說時亦指出,隨着對華交流日益頻繁,國安部門必須保持警惕,捍衛國家主權,但也要接受中國作為處理全球事務的重要成員這一事實。她又認為,由於並不清楚中國將怎樣運用其力量,澳洲因此必須了解中國的動機及思維,提議加強中澳合作,鼓勵中國發揮積極角色,維護地區穩定及安全。

對於如何深化與中國的交流,黃英賢也有不少具體建議,她認為假如只是考慮「一帶一路」對澳洲的戰略影響,澳洲可能錯失很多機遇;假如由純經濟角度出發,則可能忽略澳洲的戰略安全利益。因此,她呼籲當局必須加強整合經濟及安全政策。此外,黃英賢建議除了政府首腦及部長層級交流,工黨還會考慮擴充國防、外交、財政以及其他部門高層公務員與中方人員的接觸。

黃英賢認為,澳洲在捍衛國家主權時,也要鼓勵中國發揮積極角色。(網上圖片)

毫無疑問,澳洲對華態度是極其矛盾的。洛伊研究所今年年中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46%受訪者認為在未來20年,中國可能成為澳洲的軍事威脅,較去年增加七個百分點。但在同一調查中,79%受訪者認為中國是經濟夥伴,而非軍事威脅。韋拉爾認為,澳洲人接收的對華關係資訊都是基於二元思維──要麼經濟機遇,要麼安全威脅。她指出在媒體報道中,中國威脅澳洲安全利益的新聞被視為理所當然,但報道未必有堅實基礎。

澳洲在防務和經濟上依賴英國,二戰後改為依賴和英國價值觀接近的美國。面對歷史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中國,澳洲始終抱着矛盾和糾結的心態,以及揮之不去的不安全感。要改變這種不健康的心態,澳洲人自然要摒棄二元思維,以有別於冷戰思維的視角看中國。當然,高速發展的中國亦須繼續展現負責任大國的風範,竭力消除西方陣營對中國的猜疑。這樣中澳兩國才能收窄分歧,深化合作。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