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世界公民 國際學生評估PISA擬增全球議題 考文化敏感度

撰文:李藹明
出版:更新:

常言「求學不是求分數」,除了學業成績外,學生接受教育,還有甚麼可追求?
學生能力國際評估(PISA)向來是各國教育界的指標,亞洲學生經常名列前茅。2018年起,評估考慮新增「全球競爭力」項目,除數學、科學、閱讀能力外,更考核學生作為世界公民的能力,國際視野、批判能力、文化敏感度等或會納入其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學生的國際視野、批判能力、文化敏感度都非常重要。(Getty Images)

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即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世界經合組織(OECD)舉辦的測試,全球各國政府支持。測試評估15至16歲學生於數學、科學、閱讀3個領域的能力。OECD教育總監施萊克爾(Andreas Schleicher)周三(25日)於BBC撰文,指學生應具備文化敏感度等能力,適應全球化及多元化的世界環境,並考慮將相關範疇納入評估。

在全球化下,各地人口往來頻繁,教育界應培養學生能與不同文化的人相處合作。(Getty Images)

學生需具文化敏感度 理解差異

施萊克爾認為,現時在全球化下,加上數碼經濟日益蓬勃,各地人口來往頻繁,不少國家公民到外求職、逃離赤貧及甚至戰場,教育界應培養學生能與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合作,「他們(學生)需要欣賞不同意念、角度及價值。學生需要建基在差異之上,學懂信任以及與他人合作。」

PISA如何定義「全球競爭力」?

有能力從多角度批判分析全球及跨文化的議題,能理解差異如何影響觀念、判斷及對己對人的看法,以及能基於對尊重人類的信念,與不同背景的人作開放、恰當及有效的互動。

國際視野及批判能力不可或缺

據施萊克爾所言,計劃的評估方向包括,學生能否理解他人的思想、信念及感受;能否設身從他人角度看世界、分析及批判資訊等。PISA仍在研究應如何量度這些方向,施萊克爾希望,新項目可助各國了解學生適應國際社會的能力,學生對國際新聞的理解,及能否明白及批判國際議題。

於上次公布結果中,上海於3大領域都名列榜首。(Getty Images)

2012年上海列榜首

PISA評估每3年舉行一次,目的為評估學生是否具有投身社會所需的知識及技能,以及終身學習能力。上次舉辦是2015年,相關成績尚未公布。2012年的評估結果顯示,香港學生於數學和閱讀方面排行第二,上海於3大領域名列榜首。歐美國家中,以芬蘭排名較前,閱讀及科學能力均列十名以內。

(BBC/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香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