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察】《查理》畫敘童「諷標籤難民」 自封幽默無視回響?

撰文:李駿生
出版:更新:

法國《查理周刊》今次將年僅3歲的敘利亞庫族男童艾蘭(Aylan Kurdi)與德國科隆的色狼相提並論,做法惹火。報社事後解釋,聲言今次繪畫艾蘭的目的在於諷刺對難民及穆斯林心存恐懼的人,以畫作刺激讀者反思將外來者標籤為性罪犯的想法。就算這真是報社的想法,並不是掛羊頭賣狗肉的託辭,但到底客觀效果有否彰顯出畫家的原意?

英國《獨立報》刊登博客布朗(Jessica Brown)的文章,她並不反對《查理周刊》的做法,認為自科隆大規模性侵案過後,歐洲反對接收難民的聲音更加響亮,據報1/3德國人對入境尋求庇護者的印象變得更差。

德國示威者2016年1月9日在科隆上街,高舉「不歡迎強姦犯難民」的標語。(路透社)

「眼前的風險是公眾將個別事件與整個社群混淆在一起。」布朗寫道,有人看到艾蘭伏屍海邊的照片時,就高呼「我為艾蘭哭泣!我們一定要做些事!」,但同一群人又會在科隆性侵案後,要求政府「關上大門!這裏沒有空間留給難民色狼」。

 

布朗認為公眾應當嘲笑這種「條件反射式」的無稽想法,她相信《查理》的漫畫並非嘲笑難民,而是重點攻擊我們的想法像牆頭草一樣隨風擺柳,若讀者不能反思甚至譴責自己的行為,則無法領略這一諷刺作品。

《查理周刊》最近刊登的漫畫標題為〈移民〉,上方寫道:「小艾蘭長大後會變成什麼?」,下方的句子為「在德國抓屁股的人」。 (網上圖片)

布朗的論點也許有可取之處,特別是她點出主流意見是何等虛浮,亦很透徹的點出諷刺作品的珍貴價值。然而,姑且相信《查理》新作「用心良苦」、籲人反思自身,但漫畫最大的敗筆恐怕在於客觀效果未能彰顯這一「原意」。

 

敏感的難民議題,本已將飽受困擾的歐洲人撕裂成兩邊。支持收容難民的人在看過這幅漫畫後,只會對針對收容難民的種族主義言行更感憤怒,至於反對接收難民的人,在看過漫畫後,則只會更加覺得自己的想法合情合理,不會反思自己有否抹黑難民的人格。就算《查理周刊》的出發點真是如它所稱般高尚,但漫畫刊登後卻不見大部分的回響是談論「以偏概全」是否恰當,更多的言論只在於就支持或反對《查理》的做法表態。

報社1年前遇襲,全球聲援,人人查理,藉藉無名、處於倒閉邊緣的《查理周刊》彷彿變成正義化身,周刊加印,賺個盆滿缽滿;1年過去,諸位「查理」目睹周刊多次刊登爭議作品:再次繪畫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諷刺俄國客機在埃及西奈半島遭恐怖分子擊落等,民意漸漸轉軚,今日高呼「我不是查理」。

《查理周刊》上下自視為「更有能力理解幽默」的人,毋須理會大部分人對漫畫的反應;其實要自我反思,應當是誰?

《查理周刊》的漫畫家或許可聲稱,大部分人未能理解其「善意」的出發點,並非自己責任,但從效果而言,是次新作只能在公眾之間挑動情緒。《查理周刊》上下自視為「更有能力理解幽默」的人,毋須理會大部分人對漫畫的反應;其實要自我反思,應當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