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歷史重演 貌合神離60年 英歐角力揭新章

撰文:陳冠東
出版:更新:

由百年戰爭到三十年戰爭,再由普法戰爭鬥到一戰,歐洲各國在羅馬帝國解體後從未停止互相攻伐,戰爭規模更愈打愈大,最後到二戰就將他們在全球的霸權地位雙手奉上至美國及蘇聯。鮮血令虛弱的歐洲國家暫緩了各國間的敵對態度,開始思考後二戰時代歐洲的走向。當中有西歐人就想到像美國一樣構建一個「歐洲聯邦」,復興這片大陸的光輝歲月。不過60多年來,歐洲作為一個政治實體離離合合不斷,過程稱不上順利。當中尤以英國與歐盟的關係最為曖昧,數十年來若即若離,在未加入歐盟前身時兩陣營的關係已甚為複雜。只要回顧歷史,就大概明白英國今次向歐盟說再見,只是雙方多次合久必分的其中一章。

脫歐公投經通宵點票後得出結果,英國亦迎來新的一天,晨光照射到前首相邱吉爾像之上。(Getty Images)

「我們的目標不能低於一個歐洲聯盟(Union of Europe),我們將滿懷信心地期待聯盟建成的一天。」邱吉爾在歐洲發表勝利宣言時如是說。在脫歐風潮席捲歐陸的今天,近30年出生的青年人或難以想像,這位英國名相正正是歐洲政治融合概念的倡議者。

然而,邱吉爾希望與歐陸國家融合的願景並不是在戰勝後才提出,他早在1940年已於內閣會議中就指出要與英倫海峽對岸的法國聯合成一個國家,以共同對抗納粹德國進襲。當時的內閣成員本來均同意邱吉爾的構想,但原來歷史真的會不斷重演,71年前否決此提案的原因正正是今日困擾着萬千英國人的「統一貨幣」問題,聽起來確實十分熟稔。

「歐盟之父」舒曼:二戰後,歐洲大陸飽受戰火摧殘,各國有意成立合作機制。時任法國外長舒曼促成西歐六國聯營煤鋼產業,在1950年5月9日發表歷史性的「舒曼宣言」(Schuman Declaration)倡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為日後歐盟奠定基石。目前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區也訂名為舒曼,歐洲共同體自1986年起也將每年5月9日訂為「歐洲日」。

歐洲聯邦 惹英人反感

作為歐洲融合實際的始創人,舒曼在宣言中寫入成立「歐洲聯邦」(la Fédération européenne)字眼,最終令英國決定不加入這個表面上以經濟合作為綱的組織。短短數年英國已由倡議成立歐洲聯盟,轉變到對其政治動機存疑而不加入歐洲煤鋼共同體,變化顯然易見,今日英國亦就同樣的問題爭辯。

英語有一句諺語這樣說「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打破貿易壁壘的六國戰後經濟發展迅速,令英國領導層萌生入歐念頭,但經重重波折後到1971年才由前首相希思(Edward Heath)靠着一系列的政治操作才能實現,並沒有完全得到民眾認同。但這種入歐偏方帶來的後果相當嚴重,最終導致英國於1975年發起第一次脫歐公投,歷史又再次重覆。

「首次脫歐公投」與「疑歐」的戴卓爾

今日的英國脫歐公投雙方在各大輿論平台針鋒相對,雙方的政治明星空群出動爭取民眾支持,40年前的情況其實亦非常類似,連論據及過程也沒有甚麼大分別。公投前時任英國工黨政府與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ies)協商了「留歐條件」,與今日無異。支持留歐的理據指協商結果保障了「食物、金錢、工作」,而反對的則指入歐奪走了近50萬份工作,還提高了食物的價格。但由於脫歐一方欠缺政治明星,而且又被留歐派指他們在散布恐懼,因此留歐一方最終大勝脫歐派超過34個百分點。而在當時明星雲集的留歐派中,有一人卻在後來被大眾標籤為強硬的疑歐派,她就是屬於保守黨的前首相戴卓爾夫人。

因香港前途問題而受港人熟知的戴卓爾夫人,當上首相後本來還對歐洲抱有希望,但隨着時間過去就對歐洲愈發批判。她在不同的會議中向在席的歐陸各國領袖窮追猛打,誓要追討她認為英國向歐洲共同體多付的數十億英鎊,法國時任總統的幕僚阿塔利(Jacques Attali)更形容戴卓爾的舉動猶如「乞丐」。

歐洲與英國的關係,在「鐵娘子」在任12年間不斷轉差,尤其是在她形容歐洲共同體為一個超級國家之後,情況變得更為惡劣。她的繼任人馬卓安簽署了直接導致歐盟成立的《馬城條約》(Maastricht Treaty)後,就隨即將英國抽出歐元區,埋下今日英國成為組織內所謂「二等國家」的伏線。

魚與熊掌均想兼得 留歐脫歐來個了斷?

1997年,當年魅力四射的工黨領袖貝理雅上台。他立場親歐,曾令英國重新探討加入歐元區的可能。不過這名新領袖於2004年錯估歐盟東擴帶來的移民湧入數量,沒有如德國般動用7年過渡期的權力。由最初估計的一年13,000人到境,到實際上以百萬計的歐洲移民湧入,東歐人對英國人生活的衝擊,又是引起今日脫歐公投的一個理由。

貝理雅用一句話總結了英歐關係的問題癥結:「對英國來說,政治上最好就是能走進歐洲核心,但從經濟角度來看就不是了。」(Politically it’s the best for Britain to be the center of Europe, but economically is not.)英國人在過去60年來與歐洲的離離合合,基本上都由貝理雅的一番話概括了。到了今天,英國人選擇從歐陸退後一步,證明歷史再度重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