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出土173年前時間錦囊 見證新加坡建國初期歷史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新加坡歷史最悠久的天主教教堂善牧主教座堂 (The Cathedral of the Good Shepherd),近日出土兩件十分珍貴的文件,分別是173年前的時間錦囊,以及由花崗岩製成的奠基石。有專家甚至形容,今次是「罕有的發現」;教堂環境保育專家顧問 Ho Weng Hin 表示,兩件文物標誌著建築物興建的時代,並強化社區珍視的價值。

善牧主教座堂是新加坡國內最大且最富歷史的教堂之一。(網上圖片)

今次發現的時間錦囊,大概只有一個鞋盒大小,內藏有1843年的祈禱小冊子及紙,另外還有24杖十八及十九世紀的錢幣和代幣,相信是由新加坡早期成立的天主教社群放置。錢幣包括有來自越南、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多個國家,足以顯示當時新加坡作為一個重要的經商地方。此外,內藏的報紙日期為1843年6月22日,內容指出奠基石於6月18日安放在教堂的一處坑上。

兩件文物是由復修的工程人員是偶然發現,去年9月,教堂鐘樓下的一幅三角牆及支撐牆身的多條磚柱倒塌。正當工程人員在今年初移除其中未有倒塌的兩條磚柱作日後展覽時,意外發現文物。當時,時間錦囊在教堂內一處花崗岩石級的柱座底發現,被奠基石密封封閉著。

今次發現包括有24杖來自多個多個國家的錢幣、一則報紙及奠基石。(網上圖片)

具歷史價值 教堂希望承傳傳統

考古學家Lim Chen Sian稱:「一間興建於十九世紀中期的教堂,對早期歐洲人社區而言是一件大事。要知道,這是發生在新加坡成為英國殖民地的24年後。」善牧主教座堂於1973年,經已被刊憲成為國家紀念館,是當時新加坡國內最大及最有紀念價值的建築物之一。

 

善牧主教座堂

耗資3800萬新加坡元的修復計劃於2013年11月展開,因早前的倒塌事件延誤約五個月。教堂教區長 Philip Heng稱:「奠基者感到,終有一天會有人去挖掘,並見證他們早已預見及希望在數世紀後的新加坡依然存在天主教社群。」

他表示已計劃明年重新開放時,設立古蹟展覽館擺放復修好的文物。Heng又指,已有計劃會設置新的紀念石於復收的建築內,「一如我們的先輩,我們同樣預期我們的後代可以享受教堂。」

(海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