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爭奪戰 熱門候選人如何看脫歐?

撰文:陳博悟
出版:更新:

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未能在任內完成脫歐任務,周五(7日)會正式辭退保守黨黨魁一職。現時有11名保守黨員已宣布準備角逐黨內領袖位置,勝出者不但會接替首相職務,還要領導英國繼續餘下的脫歐程序。他們會如何處理脫歐問題?下文便列出其中6名熱門候選人的立場。

約翰遜(Boris Johnson):不如期脫歐 保守黨將「滅絕」

曾經擔任外相和倫敦市長的約翰遜為強硬脫歐派。他在競選短片內稱,英國無論「有協議或無協議」,都會在10月31日脫離歐盟;他亦表示進行脫歐二次公投是個「非常壞的想法」而且會做成分裂。

他曾於報章撰文稱,「明智的人不會只專注於無協議的結果。負責任的人不會把無協議(脫歐)排除在談判桌之外」。他強調英國需要如期脫歐,又警告如何未能做到,保守黨將面臨「政治滅絕」(political extinction)。

英國脫歐:約翰遜表示,英國必須如期脫歐,否則將會是保守黨的一場「政治滅絕」。(路透社)

高文浩(Michael Gove):準備無協議脫歐

現任環境大臣高文浩是脫歐派大將之一,曾經於2016年約翰遜競選首相時「變節」。他表示,相信自己能夠團結保守黨和實現脫歐,並稱將會在上任後更詳盡地羅列脫歐計劃。

他向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在政府和這項職務中,我必須準備好無協議脫歐,這是一個可能的結果……我們有能力捱過(無協議脫歐),但如果我們能確保以有協議和有序地離開,對所有人而言最終會更好」。他強調,英國需於大選前脫離歐盟,否則工黨領袖郝爾斌(Jeremy Corbyn)將會在蘇格蘭民族黨(SNP)支持下成為下任首相。

英國脫歐:高文浩強調需要準備好無協議脫歐。(路透社)

利雅華(Andrea Leadsome):皆大歡喜的協議

利雅華為脫歐派成員之一,2016年曾有意參選接替卡梅倫(David Cameron)出任首相,後來因失言而退出。她在文翠珊政府任內擔任下議院領袖,但由於不滿政府提出將二次公投定為選項而請辭。

她向《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表示,她將盡顯著努力鼓勵歐盟,與英國達成一個「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協議」。惟她亦強調,英國需在10月底前以有協議或無協議方式脫歐。

英國脫歐:利雅華表示,希望與歐盟達成一個「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協議」。(路透社)

侯俊偉(Jeremy Hunt):拒絕以無協議脫歐作威脅

侯俊偉2018年7月接替約翰遜成為外相,此前他擔任衛生大臣長達6年,但亦因國民保健制度(NHS)而備受批評。他於2016年脫歐公投中選擇留歐,及後轉軚。他曾稱情願支持英國有協議脫歐,但相信無協議脫歐,總比不脫歐更好。

不過他之後又在《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撰文稱,「通過大選來嘗試推行無協議脫歐並非解決辦法,而是政治自殺」,「因此達成另一協議是唯一解決辦法……這意味談判需要使我們脫離關稅同盟,同時又慷慨地尊重有關愛爾蘭邊界的立法問題」。

路透社指,他是現時拒絕以「無協議」威脅脫歐的最資深黨魁候選人。惟報道指他並未完全將無協議選項排除在外。

英國脫歐:侯俊偉認為,達成另一項協議是唯一解決英國脫歐僵局的辦法。(視覺中國)

藍韜文(Dominic Rabb):尋求更公平協議

藍韜文因不滿文翠珊的脫歐協議草案,上任5個月便辭退脫歐事務大臣一職。他是一名脫歐派人士。

他向英國廣播公司表示,將尋求與布魯塞爾達成「更公平的協議」,包括重新談判與北愛爾蘭有關的關稅和邊界計劃。他表示,不會將脫歐日期押後至超過10月,並稱準備好無協議脫歐。

他指出,一旦英國無協議脫歐,很可能會將390億英鎊脫歐「分手費」中的250億英鎊保留,作為支援英國商界的資金。

英國脫歐:藍韜文表示,將尋求與布魯塞爾達成「更公平的協議」。(資料圖片)

賈偉德(Sajid Javid):向歐盟展示英國會離開談判

現任內政大臣賈偉德2016年公投時票投留歐,但較早前亦被視為疑歐派份子之一。他希望重塑現有脫歐協議,並讓國會通過。惟如果證實此做法不可能,他將預備無協議脫歐。

他在《每日郵報》(Daily Mail)撰文指,英國需在10月31日脫歐,如果他們未能得到應有的協議,就需要懷着「強烈的懊悔」無協議脫歐,並盡可能減少這帶來的影響。他希望藉加強對無協議脫歐的準備,向歐盟展示英國會認真考慮離開談判桌。他亦反對進行二次公投。

英國脫歐:賈偉德表示,希望藉加強對無協議脫歐的準備,向歐盟展示英國會認真考慮離開談判桌。(路透社)

其餘有意參選的分別包括國際發展大臣施達偉(Rory Stewart)、衞生大臣夏國賢(Matt Hancock)、前退休保障大臣麥蔚宜(Esther McVey)、前大學、科學、研究和創新國務大臣吉馬(Sam Gyimah),以及下議院前黨鞭哈珀(Mark Harper)等。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