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白宮幕僚反對特朗普加徵關稅 唯獨納瓦羅支持

【中美貿易戰】白宮幕僚反對特朗普加徵關稅 唯獨納瓦羅支持
撰文:梁凱怡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特朗普8月1日宣佈對中國加徵關稅。《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報道,白宮大部份幕僚均反對有關決定,唯獨鷹派的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支持。

報道指,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和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均反對加徵關稅,但特朗普執意而行。當中只有納瓦羅支持加徵關稅。

萊特希澤發言人埃默森(Jeff Emerson)回應指,萊特希澤支持總統的行動。

特朗普宣佈,華府會在9月1日起向價值3000億美元中國貨品徵收10%關稅。他表示,貿易談判代表回國後指與中國在將來簽訂協議問題上有建設性對話,但他認為中國早應在3個月前與美國簽訂貿易協議,不過北京方面在簽約前卻決定重新談判。

他提到,中國同意購買大量美國農產品,但沒有實現;再加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說會阻止類鴉片止痛劑芬太尼(Fentanyl)出口到美國,不過至今仍沒做到,導致很多美國人喪生。

特朗普稱,目前貿易談判仍在進行,因此在這段期間,美國在9月1日起會向中國價值3000億美元的貨品徵收10%關稅,這不包括本身已經面對25%關稅的2500億產品。他希望與中國就全面的貿易協議有正面對話,並覺得兩國會有光明的未來。

在中美之間迷失的歐盟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針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指責中國「扭曲貿易」並限制歐洲企業,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我們希望歐盟能夠意識到,需要重新平衡的是歐盟的心態,而不是中歐經濟關係。」中歐在貿易問題上的深層分歧,為七月底中歐峰會增添了緊張氣氛。王毅外長上周訪問布魯塞爾後,歐盟下令限制中國醫療設備採購,中國也立即對歐盟醫療器械「對等反制」,進一步加劇了中歐貿易爭端,也為這場峰會蒙上了陰影。

馮德萊恩指摘中國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迎合特朗普2.0政府。7月是中歐貿易談判、美歐貿易談判的關鍵窗口期,歐盟和美國正努力在8月1日的最後期限前達成臨時貿易協議。早在加拿大G7峰會期間,馮德萊恩就曾指責中國將關鍵原材料的生產和精煉「武器化」,基本上照搬了特朗普貿易鷹派幕僚的主張。當時特朗普團隊正就稀土問題和中國團隊開展磋商,馮德萊恩討好特朗普的意圖非常明顯。

但中國對歐洲醫療設備的對等反制,讓歐盟感到意外;後者原以為中方會為了本月的中歐峰會和貿易談判保持克制,所以期望通過強硬舉措換取更多籌碼。可以預見,如果歐盟與美國接下來達成的協議中存在對中國不利的情況,中國有可能會出台更多反制舉措。

歐盟跟隨美國限制向中國出口晶片製造設備,卻要求中國開放市場和消除貿易壁壘,導致雙方長期僵持不下。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之前明確呼籲歐盟取消對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的限制,作為恢復稀土供應的討論內容之一。當中美圍繞稀土問題達成框架協議後,歐盟仍未採取合理的應對之策。

圖為2025年7月2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布魯塞爾會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新華社圖片)

特朗普1.0時期的鋼鋁關稅、限制華為5G設備及對華技術出口管控,迫使歐盟在中美之間尋找戰略平衡。當時歐盟在政策上部分迎合了美國,但行動自由空間較大(針對華為的限制侷限於波蘭等個別國家),還藉機深化與中國的經濟接觸,包括達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總體上有一定的戰略自主性。

如CAI得以落實,將有助於中歐開放彼此市場和強化投資保護。不過,該協定在拜登上台後被歐洲議會擱置,主要原因則是中美對抗從拜登執政開始全面輻射歐洲,涵蓋經濟、技術、安全、意識形態層面的博弈。

特朗普2.0時期,夾在中美之間的歐盟面臨全新的地緣政治和經濟環境,決策上陷入更被動的境地。一方面,經歷拜登政府期間歐盟倒向美國的全面對華技術博弈之後,歐盟失去了平衡的支點,內部對華分歧愈發明顯。法國推動歐洲戰略自主,減少對華依賴。德國等國反對對華強硬,而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甚至傾向親華,削弱了歐盟的統一立場。

2020年1月21日,瑞士達沃斯,圖為特朗普在會議上面見馮德萊恩。(Reuters)

在全球貿易體系動盪的時刻,許多歐洲國家高度依賴中國的工業材料,包括稀土等關鍵礦產;另一方面,俄烏衝突的持續影響以及歐盟內部有關中國「援俄」的話語敘事,讓中歐貿易談判更復雜化。現在的歐盟,既要延續拜登時期的「去風險」策略,警惕供應鏈倚重中國的風險,又要在價值觀層面將歐洲安全同中俄關系捆綁,導致其很難出台連貫、有效的對華策略。歐盟的戰略空間被持續壓縮,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保持中立。

最關鍵的分歧體現在經貿領域,歐盟現在面臨來自中美更大的雙向經濟施壓。美國方面,歐盟70%的對美出口面臨新關稅威脅。特朗普威脅加徵的關稅從10%至50%不等,其中10%是不可談判的,直接衝擊歐盟核心產業,比如汽車。而且,特朗普並未對汽車、鋼鋁、醫藥等歐盟最關心的產業,作出任何豁免承諾。

特朗普本周還宣佈有意對銅和醫藥加徵新關稅,預計將進一步衝擊德國、意大利等歐盟國家。根據歐盟統計局數據,2024年歐盟對美國的出口中,醫藥品佔比最高;歐盟在汽車和機械製造領域高度依賴銅的進口。

2025年7月4日,王毅在柏林會見德國總理默茨。(中國外交部)

雖然歐盟國家在安保問題上做出了讓步,在北約峰會上承諾將國防預算提升至各國GDP的5%。但在經濟議題上,歐盟對美國的絲毫讓步都將損害成員國的經濟利益。因此歐盟可能承諾配合美國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來換取與美國達成協議的空間。但鑑於中歐雙方經濟的高度相互依存,歐盟對中國的過度施壓也會對歐盟造成傷害。

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僅次於美國。雙方日均雙邊貿易額估計達27億美元,且合作潛力巨大。自歐盟擱置CAI之後,中國學界一直呼籲歐盟能夠重啟該協定。但馮德萊恩認為,該協定已過時,短期內難以在不重新談判的情況下恢復。這也是很多人對特朗普再次執政後的中歐關係不報過高期待的原因之一。

另外,除電動車、醫療設備、酒類和豬肉爭端外,中國對稀土出口的管控也衝擊了歐盟。歐盟在17種稀土元素的供應上幾乎完全依賴中國進口,比例高達99%。中國似乎也願意對歐盟採取更精準的報復措施(如稀土限制和醫療設備禁令),利用其在關鍵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加大對歐盟的施壓。

2010年10月31日,中國江蘇,圖為工人在碼頭運送含有稀土元素的土壤。(Reuters)

與此同時,歐盟如果繼續在所謂的「援俄」問題上做文章,影響和中國的貿易談判,那麼短期內雙方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很低。

總體上看,特朗普再次執政後,美國重回保護主義,歐盟無法像特朗普1.0時期擔當自由貿易倡導者的角色。在中美激烈博弈的夾縫中,歐盟的戰略自主性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歐洲的鋼鐵、鋁、汽車、化工、製藥、機械等多個行業受到威脅。

七國集團(G7)峰會6月15日起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卡納納斯基斯(Kananaskis)舉行。(Reuters)

面對美國的高關稅威脅和中國的精準反制,歐盟既需維護與美國的傳統盟友關係,又無法忽視與中國在關鍵供應鏈和市場上的深度依存。屈服於美國的不合理要求有損歐盟經濟利益,轉向中國又可能加重對華依賴。即便在氣候這一傳統中歐合作領域,歐盟拒絕簽署聯合聲明,也體現了當前中歐對話的基調。

歐盟的迷失主要源於其缺乏戰略靈活性,過度受制於美國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壓力,導致其在中美博弈中難以保持自主性與平衡。或許,歐盟應回歸實用主義,減少將經濟問題與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掛鈎的傾向。

在氣候、能源、供應鏈等全球性議題上,中歐仍有廣闊合作空間。通過和中國的務實對話,在戰略自主與經濟利益之間找到平衡,歐盟才能在中美夾縫中重塑自身角色,避免在全球大國激烈博弈中被進一步邊緣化。

本文轉載自中美交流基金會(CUSEF)評論性網站「中美聚焦」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