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難民潮】背負最受爭議政治遺產 默克爾:無悔當初

撰文:陳康怡 羅保熙 麥俊和 甄梓鈴
出版:更新:

1年前,默克爾一句「我們做得到」,改變了德國的角色,德國從此打開收容百萬中東與非洲難民的大門,默克爾獲得國際讚賞。縱使德國發生連串涉及難民的罪案令她民望下挫,地方選舉失利,甚至打擊她明年爭取連任總理的機會,但回首1年前的決定,她並未言悔,重申「我們做得到」。

默克爾難民政策雖然獲得國際讚賞,但仍面對不少挑戰,成為她最受爭議的政治遺產。(美聯社)

開門政策贏得掌聲

難民政策勢將成為默克爾執政超過10年的最具爭議政治遺產。去年這個時節,德國暫停履行《都柏林公約》,為成千上萬滯留在匈牙利等地的難民打開方便之門。默克爾的人道行動贏得國際掌聲。

美國喬治城大學卡塔爾分校國際與地區研究中心主管甘拉華(Mehran Kamrava)形容,歐洲國家通常被視為虛偽者,特別是處理中東人權問題,接受難民的做法可沖淡此形象,最少對德國會有這個效果。由於德國接受難民不限國籍,除了獲中東國家讚賞外,亦在中亞及非洲建立正面形象。

默克爾更因為難民開放政策,今年4月獲荷蘭羅斯福基金會頒發「四大自由」勳章,以表彰她在歐洲事務及難民潮所作貢獻。該會主席讚揚默克爾表現出「卓越的道德領導才能」。有西方媒體更形容,對於世界而言,默克爾的名字等同德國,令德國成為穩定歐洲的重要國家。

德國為敍利亞難民提供培訓課程,希望他們可自力更生。(Getty Images)

難民罪案引起反彈

不過,德國年初以來發生多宗涉及難民的嚴重罪案與襲擊,令默克爾的光環消退。先是除夕的科隆集體性侵案,大批難民或移民涉及大規模性侵和搶劫女性;到今年夏天,德國一周內出現3宗涉及難民的襲擊,敍利亞年輕難民牽涉在內。ISIS承擔責任,德國民眾驚覺這個恐怖組織的魔爪已伸到自己的土地上,反難民情緒升溫。

面對日益強烈的反對聲音,默克爾堅稱對難民開放的政策沒有錯。她承認恐怖分子藉難民潮混入歐洲,但不認同將所有難民與恐怖主義者畫上等號。

民望跌至5年最低

然而默克爾與其所屬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CDU)的民望還是受一個個負面新聞拖累。默克爾的民望由去年爆發難民危機前的75%高位跌至現時不足45%,是近5年最低。

月初德國東北部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州(Mecklenburg-Vorpomemmern)舉行地方議會選舉,被視為對默克爾難民政策的公投,結果CDU只獲得19%支持度,被獲20.8%的極右政黨另類選擇黨(AfD)超前,淪為當地第三大黨。

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州是默克爾取得國會議席的地方,在自己的地盤陰溝裏翻船,或多或少反映難民政策已成為默克爾的「負資產」。AfD的候選人黨霍爾姆( Leif-Erik Holm)在選舉後表示,這可能是默克爾執政生涯「玩完」的開端。

近期一項民調指出,逾半德國人認為默克爾的難民政策是錯誤的。默克爾領導的聯合政府亦出現分裂。明年勢將角逐總理之職的副總理兼社民黨黨魁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在上月發動「政治突襲」,抨擊難民政策拖累教育。

柏林一間培訓中心,有政府人員教導難民烹飪技巧。(Getty Images)

內外交困陷於孤立

歐盟內部遲遲未就難民問題達成共識,默克爾在歐洲亦陷於孤立。她希望建立一個28個歐盟成員國接受的難民配額制度,但其他歐盟成員國普遍反對。她的盟友、奧地利前總理法依曼(Faymann)在開放邊境不足5個月後,今年1月宣布限制接收37,500名難民,並將逐年減少。法依曼6月因難民政策受壓被迫下台,成為歐洲難民危機至今最大政治犧牲品。到目前為止,內部並未達成處理難民共識,默克爾1年來的談判努力仍未有成果。

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州選舉前,民調顯示五成德國人反對默克爾連任,德國《明鏡》周刊上月底更報道,由於姊妹政黨基督教社會聯盟(CSU)拒絕背書,默克爾打消了今年春季宣布競逐連任的念頭,押後至明年春天才表態。

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政治學教授科特(Karl-Rudolf Korte)認為默克爾再競逐連任的機會一半一半,她可能選在明年大選後「優雅下台」。不過,英國《金融時報》形容,柏林政圈的共識是默克爾不會破壞德國總理的傳統,主動「投降」,多數基民盟黨員亦未信服黨內有人可以取代她。該報指出,過去10年裏,默克爾一次又一次靠着「相信我」這句簡單的格言贏得選舉。問題是,她的魔法還有多少力量?周前到中國杭州出席G20峰會時,她坦言:「我們必須努力思考如何重新贏得信任。當然,意味我率先要做……我是黨魁,是總理。」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