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首場大選辯論表現關繫成敗 經典時刻逐格睇

撰文:陳冠東
出版:更新:

香港時間周二早上9時,將會是今屆美國總統大選中第一場電視辯論,全球都將緊盯特朗普與希拉里屆時的表現,會否影響選情。近屆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有三場,但最決定性的始終是第一場,因為它對公眾觀感的影響力往往較大。
事實上,在美國近代選舉歷史上,電視辯論一直佔有重要位置,由黨內初選到總統大選辯論亦然。大衛要擊倒歌利亞,成敗或許就全繫於這些面向觀眾的廣播時間,而歷史上的確出現過這些關鍵時刻。

總統大選辯論對希拉里和特朗普來說,可說是最好的機會,向全國說明他們的主張和看法。在近代美國大選歷史中,三場競選辯論已成為最能吸引美國公眾視線的競選活動,而論收視和對公眾印象的影響,首場辯論又比其餘兩場的影響更大。今次首場辯論,估計就有上億美民收看,打破1980年卡特與列根辯論8000萬觀眾收看的紀錄。在美國大選歷史中,若論影響力最大的總統候選人辯論,當推甘迺迪與尼克遜之辯,此外列根戰卡特也屬經典。

  甘迺迪 vs 尼克遜 (1960年)  

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場電視辯論,這短短1個小時的辯論,完全改變了選舉遊戲的規則,亦讓人驚覺電視於政治上的傳訊功力。

當時甘迺迪仍是麻省一個知名度不高的參議員,卻走上全國舞台挑戰美國政治史上其中一位最有權力的副總統尼克遜。

在新規則下,老狐狸的智慧卻成不了尼克遜的助力,甘迺迪在電視機面前極具魅力,一字一句總能吸引觀眾的注意。相反尼克遜此時剛剛出院,又拒絕為上鏡化妝,結果他在觀眾面前顯得疲憊不堪,又緊張冒汗,不能給予選民足夠信心。

甘迺迪在辯論的勝利,間接讓他能扭轉於辯論前在民調的些微劣勢,即使尼克遜在後來的辯論改正錯誤,但由於這場歷史性的辯論比之後3場辯論觀眾多出近2000萬人,尼克遜已將總統之位拱手讓人。

  卡特 vs 福特 (1976年)  

若甘迺迪於辯論的表現是反敗為勝的話,那麼福特則是在辯論中陰溝翻船,一次犯錯足以致命。

福特在1976年的電視辯論中,辯論講到蘇聯在歐洲的動作時,突然爆出一句「東歐完全沒有被蘇聯控制」,主持人聽到這句後隨即介入辯論,並再詢問福特此解讀是否他真正的想法。

福特在電視上拒絕認錯,並列舉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等例子,力證東歐真的沒有被蘇聯控制。其實福特在該次辯論表現甚佳,若非這個錯誤,他或許已能打敗卡特成功當選美國總統。

有些辯論的情節變得重要,不一定是它能改變戰局,也可以是因為它的啟發性和意義。而於2007年一場民主黨黨內初選中,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就展示了這項能力。

在一場關於外交政策的辯論當中,奧巴馬被問到會否在無條件下,在首年任期內與伊朗、敘利亞、委內瑞拉、古巴及朝鮮的領袖會面,以縮窄分歧。

奧巴馬直接回答問題,表示「I would」(我會),之後又指時任小布殊政府以不對話的方式作為懲罰方法是非常荒謬。

雖然奧巴馬上任後,並沒有完全兌現這番在選舉論壇的說話,只去過古巴及委內瑞拉,但他與伊朗、古巴及緬甸修好,都被他視認為任內外交政策方面的重要政績,跟他的初衷相差無幾。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