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2016】研究細胞自噬 日本學者大隅良典獲醫學獎

撰文:陳奕謙 羅恩賜
出版:更新:

諾貝爾委員會公布,2016年度醫學獎由日本學者大隅良典奪得。
大隅良典是東京工業大學教授,是研究細胞自噬的專家。

大隅良典是研究細胞自噬機制的先驅,今年亦曾發表研究成果。(路透社)

細胞有一個機制,稱之為自噬(Autophagy),就好像吸塵、掃垃圾一樣,能夠將受損的蛋白質和細胞器運送到溶酶體,加以降解。這樣一來,就能夠維護細胞的正常功能和新陳代謝,自噬屬於一種內環境穩定機制。

東京工業大學的大隅良典,早在1980年代用顯微鏡觀察到細胞自噬,但具體機制一直未明。大隅良典與其他日本學者在今年七月,亦都發表學術研究,宣布找到了細胞自噬的啟動機制,有助了解自噬引發的癌症及神經類疾病。

大隅良典於1988年開始致力研究細胞中的液泡(vacuole)的蛋白降解,這與細胞的自噬作用關係密切。酵母的細胞相對容易研究,因此它們通常會被當作人類細胞的模型。但大隅良典遇到的難題,是酵母細胞太細,在顯微鏡下也難以觀察其內在結構,最後他還是取得突破,證明酵母細胞都會發生自噬作用,其後更辨識到牽涉作用的重要基因。

多得大隅良典以及緊隨其步伐的其他研究人員,我們現在知道自噬作用控制細胞組成部分降解及循環的重要生理機能。自噬作用可為細胞迅速提供能量,更新細胞的組成部分;細胞遭感染,自噬作用能消除細胞內的細菌與病毒。自噬作用也為胚胎發展及細胞辨識有幫助。細胞會用自噬作用來消除受損的蛋白及組成部分,那是一種控制細胞質素的機制。細胞的自噬作用出問題,與柏金遜症、2型糖尿病等疾病有莫大關係;自噬作用基因出現變異,也會引起基因疾病。人類發現自噬作用已有50多年,但只有在大隅良典於上世紀90年代帶來範式轉移的研究,才確立自噬作用於生理學的根本地位,將以往視為次要的,證明為十分重要。也是由於這個原因,大隅良典早於2013年已經獲湯森路透預測會奪得諾貝爾醫學獎,今次終於獲獎,他獲得800萬瑞典克朗,大約是723萬港幣。

  2016年諾貝爾獎公布日子(本港時間)

周一(3日):醫學獎周二(4日):物理學獎周三(5日):化學獎周五(7日):和平獎下周一(10日):經濟學獎待定:文學獎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