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纜車一條電梯 怎樣拯救「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

撰文:黃珮瑜
出版:更新:

罪案、販毒、賄賂和貧困,曾經是哥倫比亞第二大城市麥德林(Medellin)的代名詞。1991年,這個被指是「世上最危險地方」,一年發生6,349宗兇殺案,即是每10萬人就有380人遭殺害,謀殺率冠絕全球。25年過去,麥德林不再是那個生人勿近的地方,它已經「洗心革面」,變成一個充滿創意和活力的城市。今年3月,麥德林更擊敗其餘30多個城市,奪得被譽為「城市規劃界諾貝爾獎」的李光耀世界城市獎。這個蛻變的幕後功臣,原來是纜車和扶手電梯。

麥德林由一個生人勿近的城市,蛻變成一個充滿創意和活力的地方,而纜車和扶手電梯成為了幕後功臣。(Getty Images)

麥德林位於哥倫比亞西北部,是安蒂奥基亞省(Antioquia)的首府,人口約250萬。要數麥德林最為人所熟悉的,一定是毒品。和人談起麥德林,一般可能會無頭緒。但如果你說哥倫比亞的「毒品之都」,那麼別人應該立刻明白:「哦!我知。」

昔日的麥德林確實是販毒集團的大本營,人稱天下第一毒梟的埃斯科瓦爾(Pablo Escobar)就是以此為基地,其一手創立的犯罪集團在全盛時期,控制全球高達80%的可卡因交易。埃斯科瓦爾更曾一度躋身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第7位,富可敵國。

爆炸、槍戰、兇殺成常態

埃斯科瓦爾在麥德林可謂隻手遮天,在他的掌控下,汽車炸彈襲擊、槍戰、綁架、暗殺、賄賂,成了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雖然如此,不少居民內心卻非常敬重埃斯科瓦爾,原因是他曾經出錢為窮人建房屋和球場,因此不少人都甘願幫助埃斯科瓦爾逃避追捕。他們認為,毒販給他們錢,反之市政府卻什麼也不做。埃斯科瓦爾最終在1993年12月,於警方的一次突擊行動中被擊斃,麥德林集團隨之而瓦解。

長期缺乏公共服務和政府支援的麥德林,在後埃斯科瓦爾時期,貧富懸殊問題依然嚴重──富裕人家住在南面的平地,窮人住在北面安第斯山脈的陡峭斜坡上(又稱為聖多明哥區),形成大型的貧民窟。那裏治安惡劣,居民就業難,公共設施不足,而最大的問題是交通,由於貧民窟位處山坡之上,而且過往政府一直未有修建道路,居民若要前往市中心都要徒步35分鐘,或者需要花兩小時擠小巴。住在貧民窟,猶如與外界隔絕。

扶手電梯將市中心和貧窮社區,重新聯連繫起來。(路透社)

發展交通  助窮人融入社會

為了關顧被邊緣化的一群,麥德林前市長法哈多(Sergio Fajardo)自2004年上台後,推行一項大膽的社會實驗──通過都市規劃以促進社區發展。簡單來說就是發展公共交通配套,興建消閒和運動設施,以幫助當地人重新融入社會,避免他們因為欠出路而為毒梟賣力,賺取生計。

當年曾經參與計劃的哥倫比亞建築師奧爾蒂斯(Catalina Ortiz)指:「那時政府意識到已完全喪失對麥德林的管治權,亦意識到治安問題不能單靠政策措施解決,而是要改變城市設計。」

全長1.8公里、斥資2,600萬美元建成的全市首個纜車系統「都市纜車」(Metrocable)於2004年啟用,將聖多明哥區和市區連接,交通時間大大縮短,方便貧民窟內數以萬計居民到市中心工作,促進就業和社會流動。法哈多上台後,投放資源擴充纜車系統,纜車線增至3條,連接偏遠社區、市中心和自然生態保護區等,不同階層的人走出社區,打破地域、社會和經濟隔膜。

治安改善了,父母也放心讓孩子在街上玩耍,令社區變成有朝氣。(Getty Inages)

槍戰絕迹  社區處處展現活力朝氣

從小就居住在聖多明哥區的年輕人帕洛米諾(Arley Palomino)表示,以往步行上學也需要勇氣,因為槍戰隨時隨地都會爆發:「從前我們被孤立,連警察也不敢來……愈是孤立,就愈多暴力事件。」他說自從纜車和圖書館等設施建成後,整個社區明顯轉變,雖然仍有不少黑幫分子,但槍戰和仇殺不再無日無之。

另一名居民羅薩娜(Rosana)則說,以前到市中心上班,每天最少要步行幾小時,沿途都是廢棄的工地,垃圾堆積如山,自從有了纜車,生活多方面都便利了不少。「現在只要20分鐘便到公司。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安全終於有保障。」根據官方數字,麥德林的犯罪率近年急劇下降,當中謀殺率更比1991年高峰期下跌80%,公共纜車實在功不可沒。

除治安改善了,居民每天出入必經的纜車站,逐漸變成他們聚在一起玩樂、交流的公共場所。有人在纜車站附近擺賣,有人拿着結他載歌載舞,有人坐着與街坊聊天,父母也放心讓孩子在街上追逐玩耍,整個社區變得活力和朝氣。

除發展都市纜車外,法哈多政府還斥資700萬美元,為13區(Comuna 13)的12,000名貧窮人口興建戶外扶手電梯,將兩個完全割裂的地方──市中心和貧窮的13區,重新聯繫起來。這條全長384米、分為6節的扶手電梯,於2011年正式啟用。從前居民出入市中心,最少要花半小時攀爬數百米高的樓梯,相當於爬28層樓。如今有了扶手電梯,不消6分鐘就回到家,大大增加他們到市中心參與文化和經濟活動的意慾。後來,市政府還為電梯加蓋,又加裝冷氣和音響設備。不管晴天雨天,居民都可以聽着音樂,輕鬆自在地搭乘。

聳立在聖多明各山頂的圖書館,能俯瞰四分之一的城景。(Getty Images)

融合社會各階層的前衞建築

另外,市政府還在破落山區,興建風格前衞的公共建築,背後的理念是:只要你讓人們過有尊嚴的生活,他們便會對自己的城市產生歸屬感,並引以為榮。這些建築包括學校、公園、圖書館和體育場館等,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西班牙圖書館(Biblioteca Espana),它的外形有如一塊三尖八角的鐵灰色巨石,聳立在聖多明各山頂。其抽象風格與周邊的破舊房屋,形成強烈的對比,旋即成為麥德林的新地標。

這間圖書館由哥倫比亞著名建築師馬贊蒂(Giancarlo Mazzanti)設計,耗資400萬美元建成。雖然圖書館改善了城市面貌,但就因為造價高而引起了不少爭議。不過圖書館並非虛有其表,它確實為當地人的生活帶來實質轉變。當地一名年輕人塞巴斯蒂安(Sebastian)表示:「現在我可以乘搭纜車,可以使用圖書館做功課和借閱書籍。」

在市中心一間啤酒廠工作的年輕人戈麥斯(Mateo Gomez)表示:「西班牙圖書館改變了我們對自己的認知,以往我們覺得被標籤。不過我們還是缺乏文化空間,圖書館太早關門了,而且局勢還不太穩定。」

參與麥德林改造計劃的城市規劃師法哈多(Federico Restrepo)表示,2002年當地不足20%的學生,考試成績達到全國的平均水平。到了2009年,這個比例已經超過80%。法哈多又說:「我們認為教育、文化、圖書館、安全和公共空間,全都是有關聯的……你必須提高教學品質,和建築物互相結合。而從大局來看,政府的目標應該是令富人和窮人在教育、交通和公共建築上,獲得同等待遇。這樣你才能增強歸屬感。」

公共交通和公共建築,成為了麥德林脫胎換骨的催化劑,令這個曾經惡名昭彰的城市搖身一變,成為今天的醫療、商業和旅遊熱點,麥德林的轉型之路,相信能為不少城市帶來一些啟示。

耳目一新的建築

除了聖多明各山頂的西班牙圖書館(Biblioteca Espana)之外,全麥德林還有多個公共建築讓這個城市處處煥發生機。

(Architypereview.com)

融合山景的體育館

位於Aburra山谷的體育館(Coliseos Medellin)於2010年開幕,綠色波浪形的頂部,驟眼看來儼如城市中的另一座山峰,使整座建築物與周遭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而體育館的內部設計容許大量陽光進入室內,環保之餘,亦適合各種運動比賽。

(Medellinliving.com)

美輪美奐的環形展館

麥德林植物公園(Jardin Botanico de Medellin)過往曾因治安惡劣而關閉,幸得園長極力挽救才不致荒廢。植物公園其後經過重新修葺,又在出入口建設一座環形展館,吸引了不少當地人和旅客,成為麥德林的新地標之一。

(Archdaily.com)

蜂巢形的動植物屏障

蘭景園(Orquideorama)是植物公園的一個庭園,內有一個20米高的木製簷篷。它由10個六角形組成,排列成一個蜂巢,跟周遭茂盛的植物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除視覺效果外,蘭景園亦有實際作用,它能收集新鮮雨水,同時為蘭花和蝴蝶提供一個安全屏障,成為一個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