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商場可為城市人減壓?研究指有「讓精神復原的特質」

撰文:陳穎然
出版:更新:

城市生活為我們帶來的不只是擠擁、繁忙和喧鬧,研究指出城市生活對心理健康有顯著負面影響。一個精神病研究發現,21%住在城市的人較容易患上焦慮症,更有39%城市人患有情緒障礙;在城市長大的人患精神分裂症的機會,是在鄉間長大的人兩倍,在2005年的醫學研究亦指出當中可能有因果關係。
然而,這不代表城市必然是焦慮和憂鬱的元兇。到底是哪一部分的城市設計引致我們的不快?在無法擺脫城市生活的現實情況下,我們如何讓城市變得宜居?

倫敦最醜建築 卻是最佳設計?

英國城市設計和心理健康中心( Centre for Urban Design and Mental Health)總監 Layla McCay認為,環境與精神健康的關係複雜,並視乎許多因素;研究所的成立正希望對此進行更精確的分析。她列出一些對精神健康有正面影響的城市設計因素,包括到大自然或綠化空間的易達度、公共空間的設計是否鼓勵社交活動及在該處生活與工作的安全感。

被票選為倫敦最醜建築的Barbican Estate,卻意外地有很多綠化設施。(Getty images)

即使是一些大眾以為差勁的建築,它並不必然影響住戶的精神健康。例如位於倫敦的巴比肯(the Barbican Estate),曾於「倫敦最醜建築」票選中榮登榜首,其粗野主義的建築風格亦受諸多批評。然而, 巴比肯莊園在McCay眼中,卻是城市設計指標的完美演繹:綠化設施充足、又有人工湖與天台,還有行人優先的馬路設計,以及供居民活動與社交的廣場。

然而,即使光線充足的地方普遍令人感到安全,但有時候黑暗反而是精神健康的必要條件。如果你居住的地方受嚴重光害侵擾,長時間的照射反而會引致失眠,容易有被監視的感覺;在某程度上,黑暗更加巧妙地提供安全感,城市設計與精神健康並非單純的建築外觀可以解釋。

行商場有助精神健康?

有專家認為商場其實也能舒緩精神壓力。商場面積龐大,設計繁複如迷宮只為令人們多停留,進行不必要的消費;而且商場都屬私人擁有,意味著使用者的權利和行為都受到一定限制,容易產生被監視的感覺。但,同時也有看法認為商場或對個人和社會有益處。有研究者認為商場有一種「讓精神復原的特質」(mentally restorative qualities)。商場若加入一定的綠化設施,空間夠開放,讓人有行走在大自然的感覺,可以有效為使用者減壓。他們進一步推論,只要建築物能做到綠化、開放且自由的空間,不論建築物本身用途,也可為使用者有效減壓。

開放和綠色的商場設計有助減壓。(陳焯煇攝)

城市設計應兼顧精神健康 目前仍未主流

無可否認,生物性及社會因素仍是主宰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基因、幼年經驗、家庭關係及社會背景都不能通過城市設計解決;但城市設計可以、亦應該在市民的精神健康中發揮作用,就像它為殘障人士所做的一樣。」現時,越來越多建築和公共空間計劃認真分析和考慮到精神健康的因素;也有少數團體檢視城市空間與心理健康的交錯關係。

但目前關注精神健康的建築設計仍舊稀少。倫敦大學學院的巴特利特建築環境學院院長Alan Penn相信,政府與建築師並未充分地考慮心理健康的問題;在建築界之中,對這方面的理解仍未普及,但他對此並不悲觀:「空間設計有助改善精神健康,支援心理疾病患者。這是建設持續性城市必要條件。」

巴特利特建築環境學院院長Alan Penn坦言,心理健康的問題在建築界仍未普及。 (getty images)

資料來源:https://www.theguardian.com/cities/2016/sep/16/bad-buildings-damage-mental-health-research-anxiety-dep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