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分廁源自18世紀巴黎 此前女士需於溝渠「解決」

撰文:黃珮瑜
出版:更新:

上廁所為什麼要分男女?社會總是給你同一答案:生理差異。這是否真正原因?首先我們要問:為什麼從開始便有男、女廁?

有學者指出男女分廁背後涉及性別、種族和階級觀念。

男女分廁  源自巴黎

世界上第一個男女分隔的公共廁所,18世紀在法國巴黎出現。1739年,巴黎一間餐廳舉行大型舞會,為了方便客人,主人家臨時搭建兩個簡陋的廁所,分別供男賓和女賓使用。當時的人很快愛上這個新意念,男女分廁逐漸在法國上流社會流行起來。加拿大性別研究學者卡瓦納(Sheila Cavanagh)指出,男女分廁不僅擴大了男女之間的差異,亦與教養、體面和社會階級等觀念環環相扣。

女性專用設施背後的恐懼

男女分廁以前,大部分西方國家的公共廁所都只限男士使用,即是說女士們外出時「人有三急」,只能在溝渠解決。部分人會隨身攜帶一個用玻璃、陶瓷或皮革造的小尿壺,必要時在長裙下偷偷「解決」。公共廁所禁絕女人,反映當時社會上一種根深柢固的想法──男主外,女主內。但隨着社會變遷,女性不再「留守」家中了。1820年代,不少女性投入紡織業,而廠家最苦惱的,就是找地方設女廁。然而,廁所是否有必要區分生理性別?美國猶他大學法律教授Terry Kogan曾撰寫有關公共廁所政治的書籍,他指出,當時社會對於女性進入本來只有男性的公共空間,感到焦慮不安,於是藉設立各種女性設施,例如女廁、女性讀書室、女性車廂等,重新「劃界」。

男女分廁以前,西方國家女士們會隨身攜帶一個用玻璃、陶瓷或皮革造的小尿壺,必要時在長裙下「偷偷」解決。

女性=弱者?

女性專用設施背後還隱含着性別定型,認為女性必然是弱者,在公共空間會有危險,因此社會有責任保護容易受傷的女人及其貞操。這套根據性別劃分領域(Separate Spheres Ideology)的意識形態後來更「寫成法律」,加以宣揚並鞏固。1887年,美國麻薩諸塞州通過法例,規定所有僱主須在工廠或辦公室設立足夠廁所讓員工使用,又列明任何人不得用非自己性別的廁所。

「白人專用」廁所

公廁不僅體現了兩性權力關係,也曾是種族主義戰場。1941年,美國總統羅斯福頒布行政命令,禁止國防工業和聯邦部門的一切歧視政策。大批白人女性參與罷工和示威,反對取消種族隔離,理由是與「有色人種」共用廁間和廁紙令她們染梅毒。有學者指我們普遍認定上廁所是最脆弱、最隱私的一刻,因此不願在廁所內遇上「他者」,這解釋了為何人類自古至今不斷以社會階級、種族、性別及性取向排斥「他者」,拒諸廁所門外。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