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幼童染疫令人關注 為何家長仍害怕讓子女接種疫苗?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Omicron變種雖然殺傷力較過去變種低,但感染能力大增,讓一些決定「與病毒共存」的國家面臨難題:年輕的青少年接種率不高,5歲或以下的幼童更是未有疫苗接種,讓他們成為今天疫情的最大隱憂。
但另一方面,即使今天各國政府批准所有人,包括嬰兒也可接種新冠疫苗,會有多少家長會願意讓子女接種?

根據美國凱撒家庭基金會(KFF)最近的一項調查,只有27%的受訪家長,會積極讓其5至11歲的子女接種新冠疫苗。30%的家長表明「絕對不會」,餘下的是猶豫,會先觀察再決定。

這會是一個有趣的數字,兒童口服輪狀病毒疫苗(Rotateq)在2006年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在嬰兒身上接種疫苗。輪狀病毒會導致嬰孩嘔吐及嚴重腹瀉,但致命性較新冠肺炎低。FDA顧問成員,著名兒科醫生奧菲特(Paul Offit)表示,家長對Rotateq的抗拒也沒有如新冠疫苗的大。

圖為2021年11月,美國維珍尼亞州安嫩代爾一間兒童中心,醫護人員正在為小童接種新冠疫苗。(Getty)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數字,超過90%的24個月或以下的幼童接種了國家規定的疫苗,包括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近93%的幼童至少接種了3次的小兒麻痺症疫苗。

那為什麼父母在新冠疫苗上猶豫不決?對許多人來說,是與新冠疫苗的熟悉程度有關,很多人會認為新冠疫苗是2020年才生產的東西,和上世紀1960年代開發的麻疹、腮腺炎等疫苗不同。同時儘管今天較1960年代更容易獲得疫苗資訊,但在社交媒體和互聯網真假訊息泛濫下,更容易讓人變得無所適從。

對疫苗的「未知」

KFF的研究指出,家長最大擔憂是疫苗潛在的未知長期影響和嚴重副作用。美國兒科學會前任主席戈薩(Sally Goza)表示,因有太多的錯誤訊息,令父母感到困惑:「他們聽說疫苗研發很倉促,只是緊急使用授權,沒有獲得完全認可,他們不明白這意味着什麼。」

緊急使用授權(EUA)是美國FDA在疫情緊急的情況下,批准使用藥物的一種授權。儘管緊急授權的使用不如「完全認可」的藥物長達數年的認證,但同樣通過3次的臨床實驗,在提供可靠數據和風險檢視後,才予以批准的。緊急授權只是時間上的縮短,並非降低安全標準。

圖為圖為2021年11月,美國維珍尼亞州安嫩代爾一間兒童中心,有學童展示已接種的膠布。(Getty)

與信任政府和醫療機構有關

奧菲特表示,疫苗的接種亦與信任有關,對政府與醫療機構的信任,同樣是推高疫苗接種率的關鍵。在1940年代後期,小兒麻痺症在美國非常普遍,1955年疫苗正式面世,並開始大規模接種。同年發生了災難性的「卡特事件」,由卡特藥廠(Cutter,現已被拜耳收購)生產的疫苗錯誤使用活苗而非減活疫苗,導致近4萬名兒童感染小兒麻痺症,164人永久殘廢,10人死亡。

但事件過後,疫苗接種運動如火如荼地進行,並成為今天最普遍接種的疫苗之一,小兒麻痺症今天在美國已幾乎完全消失。

今天,反疫苗運動正在發展並高度政治化。KFF在2020年的數據顯示,特別在共和黨人對 CDC及政府官方消息的信任度正在下降。同類研究亦顯示,與民主黨人相比,共和黨人更有可能相信疫苗錯誤訊息。

父母的保護子女本能

不過奧菲特認為,政府的辯論不會在父母會否為孩子接種疫苗上起主導作用,更影響他們的,是給予孩子接種疫苗帶來的「未知」。且很多時候,父母其實已接種了疫苗,但基於對孩子的保護,避免讓孩子接種。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兒童、青少年及其家庭委員會主席夏皮羅(Gabrielle Shapiro)表示,這是為人父母的本性,想着「讓自己成為接種疫苗後出現副作用的人」,同時得以免疫,保護子女。

因此,鼓勵父母與醫護人員傾談,向父母提供正確訊息,解除疑慮,會是推動年輕青少年及幼童接種新冠疫苗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