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亞太地區疫情反彈 國際社會如何防患未然?

撰文:張子傑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超過兩年,各地疫情多次經歷大起大落,其中傳染力極高的Omicron病毒株更令全球的確診個案飆升,而且導致以「零感染」卦帥的亞太國家和地區的防疫政策飽受衝擊。對於早已放寬抗疫措施的歐美國家而言,亞太地區在這一波疫情為大家帶來甚麼啟示?

縱觀亞太地區,韓國曾在3月中單日新增超過60萬宗確診個案;新加坡及新西蘭亦分別於2月底及3月初錄得2萬宗以上的病例,創下當地新高;甚至被外界譽為防疫措施「滴水不漏」的中國亦連續多天錄得數千宗案例,上海更因為單日個案破紀錄而「分階段封城」。

閉關及嚴格防疫政策在疫情初期見效

新西蘭奧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公共衛生教授貝克(Michael Baker)接受醫療新聞網站《Medical News Today》訪問時認為,亞太地區的「清零」或封關政策包括了嚴格的邊境管制、追蹤接觸者、大規模病毒檢測、檢疫和自我隔離等措施,將確診個案減至最低,同時保障經濟活動。

貝克指出,這些措施在疫情爆發初期12至18個月、疫苗尚未面世時普遍有效,惟在Delta、Omicron及其亞型BA.2來勢洶洶的情況下,澳洲、新西蘭、新加坡等地的防疫政策改為減輕疫情為主。

澳洲新冠肺炎疫情:圖為2022年2月5日,抵達珀斯澳航內陸線大樓的乘客,將手上持有的抵埗登記二維碼進行掃瞄。西澳媒體稱,當地本週末將迎來約1萬名旅客。西澳州的防疫措施為數個州之中最嚴厲,如今終於在疫情穩定後開放「硬邊界」。(Getty)

報道提到,香港的七天平均新冠死亡率是全球之最,專家歸咎於屬於高危一族的長者接種疫苗的接種率低下,造成他們入院和喪生人數高企。目前香港有大約75%人口已經完全接種兩劑疫苗,表現比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為高,惟在Omicron疫情爆發前,長者對接種疫苗顯得猶豫不決,成為香港疫情在2月急升的原因之一。

美國過早進入「後疫情時代」?

從香港的疫情可以見到,全球各地要將疫情轉為風土病,疫苗接種率和群體免疫力維持於高水平是關鍵。不過以美國為例,多個州份陸續取消不同類型防疫措施,例如撤銷口罩令、關閉州政府營運的檢測和疫苗接種中心,甚至減少與抗疫相關的撥款等。

美國新冠肺炎疫情:一名註冊護士在亞特蘭大一所醫院內照顧一名新冠肺炎病人。(AP)

美國國會早前通過的政府開支法案中,原本用於抗疫基金的150億美元撥款成為犧牲品,用於為沒購買醫療保險民眾檢測和治療的撥款亦在前幾天失效,再加上華府沒有如期採購足夠的抗疫口服藥,為應對Omicron亞型BA.2疫情帶來阻力。

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傳染病研究及政策中心(Center for Infectious Disease Research and Policy)總監奧斯特霍姆(Michael Osterholm)向《衛報》表示,美國的疫苗接種率不算太高,貿然放寬防疫措施就像「玩火」。他認為華府近期更改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社區風險指引等舉動,看來並非源於於公共衛生建議,而是由政治推動。

專家:疫情就像天氣,時好時壞

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Yal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流行病學家岡薩維斯(Gregg Gonsalves)指出,政治人物和官員覺得有政治需要放寬防疫措施,為他們在中期選舉贏得選民支持。他警告,如果當地在未來數週的入院和死亡個案急升,整個醫療體制可能會束手無策。

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圖為2022年3月5日,美國奧林匹亞市示威者上街抗議政府的防疫措施以及新冠疫苗接種令。(AP)

要回到正常生活,美國傳染病專家福奇(Anthony Fauci)強調,大家需要採取一切措施,避免再次拖累情況的因素。奧斯特霍姆則認為,疫情不像體育賽事有始有終,反而是像天氣一樣時晴時雨,病毒會繼續演變和激增,官員需要理解這一點,在決定政策時要靈活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