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公投】倘脫歐利用價值減 英美難再稱兄道弟?

撰文:陳冠東
出版:更新:

英國與美國的合作關係十分長久,他們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屬於同盟國,打敗以德國為首的敵對勢力。兩國亦共同參與多個重要國際組織,包括北約、聯合國及經合組織等。英美同盟的堅實亦於2003年伊拉克戰爭體現,兩國幾乎是逆全球各國反對一起出兵。但英國跟美國的合作關係不止於此,英國在歐盟的影響力亦是美國對其看重的地方,但6月的脫歐公投或會為此帶來變數。

英國首相卡梅倫(左)及美國總統奧巴馬(右)。

美國總統奧巴馬於本月3日向英國首相卡梅倫在電話中說:「美國將會繼續支持一個強大的英國留在強大的歐盟」,表明希望英國留歐的立場。這句說話亦代表了英國於全球政治的特別地位,及美國對英國的態度。

英國雖然不是歐洲內唯一親美勢力,但英國在歐盟內的影響力則是其他國家不能比擬,所以美國極需英國留在歐盟,以保護其在該區的利益。在上月BBC一個訪問中,前英國財相羅遜(Nigel Lawson)就指,英國對美國的最重要的用處,就是利用英國影響歐盟決策。雖然羅遜後來在訪問中對箇中詳情含糊其詞,但上述說話足以證明英國在美國外交中的角色。

美國對英國的利用,實際例子就有2014年的烏克蘭危機。國際事務評論員坎寧安(Finian Cunningham)指,英方在事件中成為美國的左右手,呼籲歐盟對俄國採取強硬態度大獲成功,後來更令北約在歐洲增兵,使歐盟及俄羅斯的外交關係更趨緊張。近月意大利總理倫齊(Matteo Renzi)、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及法國財長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均有發言,希望與俄方重修舊好,反映歐盟各國與美國在對俄政策有根本上的不同。
 

前美國駐北約大使亨特(Robert E. Hunter)觀察了英國在歐洲問題上50年來的掙扎並期望脫歐公投會為此辯論畫上句號。他在英國《衛報》撰文坦言英國一旦脫歐,「我們需考慮英國對美國的真正用處」。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Getty Images)

鑑古知今 英外交圈縮小無容置疑

帶領英國打贏二戰的保守黨已故首相邱吉爾,提倡英國於大英帝國崩解後的外交政策新定位。於1948年,他創造了所謂的「Three Circles」的理論,認為英國是「帝國-英聯邦」、「英語系國家」、「聯合歐洲」內有特別地位,英國只要好好運用自身於三個圈子內的角色,就能找到新天地。

到1997年,工黨前首相貝理雅為英國的外交政策更新定位定調,形容英國應在歐美之間扮演唯一的「橋樑」,美國可透過英方探知歐盟動向,歐盟亦可利用英國查探美國虛實,而這個說法亦主導了英國近20年來的外交政策。

將貝理雅和邱吉爾的外交政策比較,不難發現於50年間,英聯邦這個外交工具已基本上已被英國放在一旁,而英國在國際政治上只剩下美國及歐盟兩個「特別關係」,使這個島國仍能於世上維持準一線國家的地位。

澳洲工黨前外長埃文斯亦認為英國脫歐派的願景不切實際。

三圈漸失橋樑會斷 還有本錢脫歐嗎?

脫歐派為民眾提供的「後歐盟」時代外交願景,指英國仍可依賴英語系國家,甚至英聯邦的關係以重塑國際地位,所以脫離歐盟並不可怕。無疑英聯邦仍屬英國軟實力的一部份,但他最後一次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有重要影響,已要數到1992年終結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

而澳洲工黨前外長埃文斯(Gareth Evans)亦認為脫歐派的願景「不可思議」(bizarre)。他認為於國際政治上,地理因素比歷史大,在美中角力的大格局下,美國已向與東盟等地區組織談判,沒理由花精力與英國重新建構外交關係。

在現代國際政治底下,雖然英國的角色不能簡化為歐美關係的橋樑,他們在軟實力方面一直有細心經營,積極將國家構建成多元文化、種族共融的代表。但今日的英國硬實力已大不如前,建造新型航空母艦亦要與法國分擔成本,僅靠著倫敦的金融業控制着全球資本。脫歐是否真的對英國的國際地位有利,或許真的要問問在美國出生,處處以邱吉爾為成長楷模、剛轉投向脫歐陣營的倫敦市長約翰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