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百日】特朗普盲信硬拳頭 中東朝鮮半島起波瀾

撰文:陳立程
出版:更新:

4月6日,特朗普在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私人莊園宴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之際,向美軍發出空襲命令,60枚「戰斧」導彈從地中海上兩艘導彈驅逐艦射出,除了一枚意外墜海之外,其餘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轟炸敘利亞霍姆斯省沙耶特(Shayrat)空軍基地。這一天是特朗普執政第77天,他用軍事力量把美國重新帶回中東地緣政治棋盤,使得「以軍事震懾力令美國再度強大」不再是空話,威嚇對象還包括萬里之外的朝鮮領導人金正恩。

特朗普用軍事力量把美國重新帶回中東地緣政治棋盤,使得「以軍事震懾力令美國再度強大」不再是空話,威嚇對象還包括萬里之外的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美聯社)

「今晚,我下令定點空襲敘利亞化學武器攻擊源頭所在的空軍基地,避免與阻嚇致命化武的使用與擴散,攸關美國國家利益。敘利亞使用了被禁化武,違反該國對化武公約的責任,無視聯合國安理會的呼籲,這是毋庸爭議的。」特朗普就空襲發表聲明時,露出凝重神色。空襲的導火線是,敘利亞伊德利卜省一個由反對派控制的城鎮在4月初受化武攻擊,導致數百計平民死傷,一個個無辜兒童口吐白沫喪命的影像令人痛心,特朗普將責任斷然歸咎於巴沙爾政權,譴責其踩了「許多條紅線」,迫使美國動用武力阻止更嚴重的人道災難。

  炮轟敘利亞因為女兒一席話?

特朗普的次子艾力克(Eric Trump)認為,他的姐姐伊萬卡(Ivanka Trump)是左右特朗普這次決定的關鍵因素之一。艾力克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訪問時說,伊萬卡為這次化武襲擊感到心碎憤慨,「伊萬卡是三名孩子的母親,而且她(對特朗普)有影響力」,「我確信她會說『聽着,這是很可怕的事情』。在這種時候,我的父親便會有所行動」。

延伸閱讀:習特會之際 美國施突襲 中美俄三國演義揭新一章

特朗普僅等了兩天便發出轟炸指令,難得地展現行事果斷的大國領袖風範,令人刮目相看,使得美國輿論放下冷嘲熱諷,讚好之聲四起。然而,對其反覆無常言行見怪不怪的人也很容易便在Twitter上找到證據,質疑他的動機。2013年,敘利亞發生更嚴重的化武屠殺平民事件,當時鍵盤戰士特朗普對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建議是:「再一次對我們非常愚蠢的領袖說,不要攻擊敘利亞,如果你這樣做,將會帶來許多非常壞的事情,而美國無法在戰鬥中得到任何回報。」

  用59枚導彈轉移了施政爭議

顯然,道義責任感不足以說明特朗普為何作出這次決定。在轟炸敘利亞之前,特朗普可謂諸事不順。他戴着「史上最不受歡迎的新總統」的帽子上台,民望一路下滑。其間,禁止穆斯林移民的行政命令遭聯邦法院推翻;廢除「奧巴馬醫保」的行動因共和黨強硬保守派反對而胎死腹中;幕僚與俄羅斯的關係成為不斷被引爆的政治炸彈;內部權鬥成為政治八卦焦點。客觀上,4月4日那59枚導彈發揮了轉移視線的效果。

延伸閱讀:重構特朗普下令開火時序 一相揭示美國權力分布

特朗普下令轟炸敘利亞,既震懾巴沙爾政府,亦劍指伊朗。(美聯社)

從不言敗的特朗普當然不會接受這種負面標籤,他的辯解很簡單:「我處事有彈性,我為此感到自豪。」艾力克也極力捍衛父親,強調他並非一時衝動,而是一名務實的「偉大思想者」,「相信我,他做事時思慮周全」。一些支持者幫忙解圍,指出身為外交初哥的特朗普在處事時具備彈性,實屬難能可貴,讓他在「學做總統」的過程中有喘息與聆聽意見的空間。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寇爾克(Bob Corker)說:「我相信隨着日子過去,他會日益理解美國領導地位的重心。」

  與打擊激進伊斯蘭戰略呼應

突如其來的「戰斧」轟炸,驅使美國的盟友與敵人重新研習特朗普的外交信條,艾力克替父親解釋,特朗普是「列根所主張的『以實力求和平』哲學的信徒」,決心鞏固美國的軍事實力。從上台迄今在中東的一系列舉動來看,特朗普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回歸了美國的軍事震懾策略,而他對中東軍事投入的增加,也與其打擊「激進伊斯蘭」的戰略主張相呼應。

延伸閱讀:ISIS成潰軍即反恐戰終結?  聖戰份子正重振旗鼓

自成為總統以來,特朗普多次強調自己的頭號外交要務是「摧毀」伊斯蘭恐怖主義。就職一周後,他親臨五角大樓,命令國防部制訂擊潰ISIS的詳盡方案,並用一貫誇張的語氣說:「我相信它將會非常成功。」隨後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在也門出擊,對象是盤踞在當地的另一股恐怖主義勢力——蓋達阿拉伯半島分支(AQAP)。這次行動無法用成功來描述:「海豹」犧牲了一名成員,還有23名平民死於美軍槍炮之下。特朗普政府理應為此承受相當程度的政治與輿論壓力,但當時各界焦點都在他頒發的穆斯林入境禁令上。

  3個月空襲也門蓋達分支70次

特朗普也沒有因這次挫折而退縮,他同意國防部長馬蒂斯把也門大片地區劃為戰鬥區,授權美軍加強打擊AQAP。特朗普政府迄今對也門展開逾70次空襲,比奧巴馬政府去年的行動總和多了近一倍。在伊拉克,美軍亦協助伊拉克軍隊清剿北部大城摩蘇爾的ISIS殘黨。3月17日,當地逾百名平民在軍事行動中喪生,疑由美軍空襲造成。面對人道組織抨擊,美軍承諾調查。

特朗普拉攏沙特等阿拉伯國家,推行圍堵伊朗戰略。(美聯社)

九一一事件以後,美國的中東政策曾出現過兩種不同的取態。小布殊啟動反恐戰,把伊朗等敵對勢力列入「邪惡軸心」,對阿富汗與伊拉克發動兩場戰爭;奧巴馬上台後大力減少軍事負擔,而且與伊朗和解,換來伊朗終止發展核武進程的協議書。隨着白宮易主,美國的中東政策又再顛覆。特朗普在就職演說中聲言要「團結文明社會對抗激進伊斯蘭恐怖主義,令它們完全從地球上消失」。他甚至不像小布殊那樣強調極端份子背離了伊斯蘭教的和平精神,而是揚言「伊斯蘭教憎恨我們」,伊斯蘭與激進伊斯蘭之間難以劃線,「因為你不知道他們當中誰是誰」。

特朗普軍事震懾打擊的對象不僅包括ISIS與蓋達這兩大遜尼派極端組織,還包括伊朗這個什葉派大國。對敘利亞的空襲,矛頭便指向在背後支撐巴沙爾的伊朗。特朗普也許真的幻想過拉攏俄羅斯來令伊朗失去靠山,經受挫折後才醒悟此路不通,但他對伊朗的敵意可謂堅定不移。上台三個月以來,他招待過的外國政要名單若按地區劃分,比例最多的是中東,從中可以看出重組反伊朗聯盟的意圖。

  重組圍堵伊朗聯盟

阿拉伯世界龍頭之一的沙特與中東地區最強軍事力量以色列,是這個聯盟中不可缺的力量。兩國在過去十年由於對抗伊朗的共同需要而愈走愈近,並與試圖跟伊朗和解的奧巴馬政府不咬弦,與主張「重返中東」的特朗普重新找回共同語言。波斯灣其他遜尼派君主政權,以及埃及、土耳其這兩個地區強國,也是特朗普遏制伊朗聯盟的潛在成員。

沙特副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 Salman)、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King Abdullah II ibn Al Hussein) 與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都已成白宮的座上客,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也與特朗普相見言歡。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因推動修憲擴大總統權力而與歐洲關係緊張,當在歐洲觀察員批評投票不符國際標準,特朗普「雪中送炭」,在公投通過後迅速送上祝賀。

延伸閱讀:青年才俊副王儲訪美 沙特與特朗普按下外交Reset掣

從美國的角度看,這個新聯盟有兩大目標,一是阻止德黑蘭成為地區霸權,二也為反恐大計服務,不過這個算盤要打響絕不容易。各中東國家雖顯示出與美國合作的意願,但與其說是認可美國的領導地位,不如說是各取所需。

  與盟友同牀異夢礙合作

沙特一直把箝制伊朗而非挫敗遜尼派極端勢力列為首要安全事務,2015年揮軍介入也門內戰,目的也是要阻止親伊朗的胡塞(Houthi)民兵擴大地盤。美國組建打擊ISIS的聯軍時,響應的都是其西方盟友,幾乎看不到波斯灣政權的身影。埃及倒是積極對付ISIS在西奈半島的分支,但那是為了自身安全需要,而土耳其眼中釘則是敘利亞內戰中勢力大振的庫爾德力量。至於遜尼派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關係,只要以色列一日不在巴勒斯坦人立國的問題上讓步,雙方便難以真正合作。

美國副總統彭斯早前視察朝韓非軍事區時,重申美國對朝「戰略忍耐」時代告終。(美聯社)

許多觀察家為無法從特朗普身上看到清晰的外交戰略視野而憂慮,擔心這名全球最有權勢的人任憑個人心情與本能反應作出對世界格局影響深遠的決策。平情論之,特朗普本人也許喜怒無常,但其政府的外交戰略並非沒有章法。然而,特朗普又是否真的如其子艾力克所,言對自己的外交決策有周全思慮呢?他在中東的武力威懾方針與其「美國優先」理念帶來的矛盾,便讓人無法放心。

  只求殲敵 拒為亂局埋單

對於軍事力量,特朗普似乎不像小布殊那樣相信它具有改變政治社會狀況的能力。他叫囂殺死所有恐怖份子,警告他眼中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如伊朗不要玩火,但避談在戰爭結束後如何收拾殘局。他曾形容中東是一個「大沼澤」,相信重建受戰火摧殘國家的責任應由本地區的國家承擔。在他的「美國優先」思維下,美國不應為龐大的重建費用埋單。軍事打擊策略確實可能令更多恐怖份子被殺,但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與2011年推翻利比亞卡扎菲政權的行動恰恰顯示,如果沒有連貫外交與社會穩定方案,軍事行動的成果將無法維持,甚至適得其反。

延伸閱讀:敘國撥開戰雲不見青天 萬億美元重建基金何處尋?

特朗普政府同時更直白地把同樣的軍事震懾策略加在朝鮮身上,從3月中旬國務卿蒂勒森在韓國發出美國對朝鮮「戰略忍耐時代告終」開始,華府不斷加強對平壤施壓。最新動作是分別邀請全體參議員到白宮聽取簡報,對外宣示的信息之一是朝鮮發展核武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危脅,美國要做好軍事應對。平壤政權以一貫的強硬態度回應,朝鮮半島戰雲密布。

  美朝上演「慢動作古巴危機」

然而,特朗普政府在中東的戰略冒險如果未能如願,換來的也許是「ISIS 2.0」,在朝鮮半島冒險的後果卻不堪設想。美國威爾遜中心(Wilson Center)國際安全研究專家利特瓦克(Robert Litwak)警告,美朝之間正在上演一場「慢動作的古巴導彈危機」。55年前美蘇兩強在危急關頭懸崖勒馬,把世界從核戰邊緣拉了回來,而利特瓦克研判,美朝危機恐怕要延續兩到三年。當然,朝鮮半島當前局勢無法與歷史簡單類比,但是正如《紐約時報》指出,兩者之間也有貫穿始終的相似點,而「當民族志向、個人自負與致命武器混合在一起時,做出錯誤考量的機會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