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騷亂絕非偶然 一切源於政策失誤?

撰文:張子傑
出版:更新:

法國警方近距離射殺17歲阿爾及利亞裔少年納埃爾(Nahel M)事件,引發全國連續多天騷亂,當地多個市長在7月3日發起反暴力集會,局勢似乎有所緩和。納埃爾生前居住的巴黎市郊楠泰爾(Nanterre),市長雅里(Patrick Jarry)對騷亂減少感到欣慰,但強調大家不應忘記引起今次事件的原因,並繼續尋求公義。

正如雅里所言,事件起因應成為重點,但納埃爾的悲劇並非個別事件,問題或者與法國政府的長年發展市郊(banlieue)政策有關,而且是一個無法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的困難。

政府改善民眾脫貧「火候不足」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法國時任總理巴爾(Raymond Barre)在1977年提出重新發展屋邨的計劃,稱憂慮這些地方可能演變成貧民區。當局成立多個部門推動社區重新發展,並在城市政策中強調改善住屋、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希望減輕市郊城市與其他地區的差距。

法國發生警察槍殺17歲少年的事件後,全國多地發生騷亂,這或者與政府多年來的社會政策沒有「一針見血」有關。圖為巴黎市郊歐貝維利耶(Aubervilliers)(Reuters)

政府在過去20年耗資超過300億歐元,翻新屋邨、興建新房屋,以及提升市郊城市的設施和基建,惟實際成果則不太理想。報道提到,有超過500萬人住在最貧窮的社區,當中不少人都是移民或第三、四世代的法國人。而在這些被稱為「城市優先發展街區」(Quartiers Prioritaires)的社區中,大約57%的兒童活在貧窮,遠高於全國整體人口的21%。當地智庫蒙田研究所(Institut Montaigne)提到,這些街區居民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易失業。

法國政府雖然大規模改善硬件,但社會學家Christian Mouhanna指出,軟件——公共服務卻不斷削減,成為有關問題的致命傷。他認為,這些社區的民眾覺得連上學都不是改善生活的方式,結果失業、吸毒、被歧視的問題揮之不去。當地審計部門在2020年提到,政府雖然每年向市郊城市撥款大約100億歐元,這些地區仍與貧窮、不安及缺乏足夠服務扯上關係。

麥巴比屬成功例子

不過這是否反映法國政府的長年政策一無是處?這個說法可能過於武斷。例如法國球星麥巴比(Kylian Mpappé)及黑人影帝奧馬·司(Omar Sy)都是市郊的「上位」成功例子,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兩人一樣揚威海外,但他們的經歷可以啟發一眾鄰居及背景相近的年輕人改善生活。

麥巴比與不少協助法國贏得2018年世界盃的成員一樣,都是出身市郊社區。他們在足球上的成功,為很多同樣居住在這些地區的法國民眾帶來擺脫貧困的榜樣。(Reuters)

事實上,根據一份在2017年的官方報告顯示,住在這些地區的人並不代表他們終身無法擺脫困境,數據指出,在任何一年間,有10至12%的居民會遷至環境較好的市郊,亦意味大約三分二市郊城市的居民住在當地不足十年。

當地統計部門最近的數據亦提到,新移民後代的社會流動力可以絕不失禮,其報告發現,這批人在大學畢業的比例與一般人口相近;另外父親為非技術勞工的海外血統法國公民中,當中三分一出任出任經理級別職位,稍為領先本地人的27%。

法國楠泰爾爆發警民衝突,除了反映警民關係缺乏信任外,亦顯示政府的社會政策出現問題。(Reuters)

這些社區問題當然無法一朝一夕可以解決,新移民及後代仍可能繼續受缺乏機會、歧視等問題困擾,再加上他們與警方關係不和,導致每次發生青年因犯罪或逃避警方追捕時喪生事件都引致騷亂的連鎖後果,進一步加劇警民之間的不信任。聯合國人權辦公室認為,今次事件為法國解決執法部門的種族歧視深層問題製造機會,同時馬克龍政府亦需反思如何認真推出惠民政策,避免同類的騷亂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