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河水位下降 衝擊歐洲貨運及產能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萊茵河(Rhine)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歐洲最可靠的貨運航道,但極端氣候導致夏末到秋季的萊茵河水位降至影響貨船航行的水平,沿岸公司被迫另尋救急方案。這個情況突顯了即使是發達工業經濟體,也難逃氣候危機的衝擊。

水路行不通之後,德國化工公司巴斯夫(BASF)須改用火車和卡車運貨;塑料製造商科思創(Covestro)的應急計劃包括把部分生產線轉移到比利時。製造商也紛紛囤積物資,公用事業公司儲存額外燃料,貨運運營商也開始整頓船隊,找來能夠在淺水航行的駁船。

這種種昂貴又繁瑣的辦法,都是為了避免大範圍停運。可是事實上,這樣的困境會越來越頻繁,因為溫暖的冬季意味着降雪量減少,不足以在乾燥的夏季維持萊茵河水量。

熱浪席捲南歐之後,在法蘭克福以西考布(Kaub)的萊茵河關鍵航運點的水位,降至只容許一些船舶運載等於正常容量一半的貨物。雖然最近的降雨緩解了壓力,但即使是很小的變化都可能影響這條關鍵水路的運輸能力。瑞士萊茵河港口總監羅特林索弗說,水位下降10厘米意味着每艘船的運輸量減少約100噸。

德國聯邦水道工程研究所所長海因澤爾曼說:「我們今天經歷的特殊情況,在未來會成為常態。」

如果將萊茵河8,900艘船舶更換以確保它們適合在淺水航行,可能須耗資900億歐元(約7,711億港元)。這只是保持商業暢通須付出的部分成本,其他還包括須有額外的庫存和存儲空間。

圖為2022年8月16日,萊茵河畔一艘因水位過低而停運的客輪。(Reuters)

須重新改造河道 但進展緩慢

官方也須重新改造河道,但這方面的進展緩慢。有關計劃已醞釀多年,包括設立預警系統和疏浚一段長50公里的困難河段。德國政府估計該項目將耗資1.8億歐元。

2022年又出現乾旱之後,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領導的政府其實尋求加快落實計劃,但由於三黨聯合政府鬧內訌,加上官僚惰性,這個工作如今陷入停滯。

萊茵河從瑞士阿爾卑斯山蜿蜒近1,290公里,流經德國工業中心地帶,最後在荷蘭鹿特丹港(Port of Rotterdam)注入北海(North Sea)。萊茵河為瑞士承載了超過10%的貿易量,每年平均為每個德國居民輸送約兩噸貨物。

2018年,萊茵河水位降至歷史低點,河上運輸幾乎停頓,德國的工業生產因此損失了50億歐元。從那時起,萊茵河水位限制產能的情況越來越頻繁。據德國統計局,2022年,德國經萊茵河和其他內陸水道的貿易運輸量,降到了至少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