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周】設世界牛奶日守護窮人恩物 力阻巨企剝削小國奶農

撰文:陳奕謙
出版:更新:

2001年6月1日,聯合國首次紀念世界牛奶日,宣揚奶製品對營養的好處。
的而且確,非洲、印度等不少地方的貧窮戶都靠牛奶維生,但亦有奶農組織指出,利潤都給企業分了開去。

香港的神樂院修士獲贈牛奶,後來發展成為十字牌牛奶。

1960年代的香港,經濟尚待起飛。不少上一代的香港人家境不好,都曾經領取教會派的牛奶。在大嶼山,也有天主教神父獲贈一頭乳牛,他們生產的幼滑牛奶不但自用,也供應當地居民、遊客,甚至希爾頓酒店飲用。這間修道院的牛奶就是後來的十字牌牛奶,至今仍然是不少人記得的本土牌子。

靠牛奶「起飛」的一個例子,必數印度。他們的政府在1970年代提倡飼養奶牛,建立多家加工廠,後來更成為了世界第一養牛大國。靠的不是大型飼養場,而是家庭農戶。

牛奶的營養豐富,不但對老人和女人都很有幫助,初生嬰兒飲牛奶也可避免營養不足。市面上出售的牛奶不少更加入了維他命D,可以預防骨質疏鬆。

肯尼亞不少農民都靠養牛維生,拿牛奶去賣。(VCG)

  世界牛奶日 多國辦活動慶祝

牛奶之好,不少國家都知道。在1990年代末,愈來愈多人找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問他們可以如何運作學校牛奶計劃,給學童充足的營養。FAO着手研究,發現不少國家連牛奶攝取的指標也沒有,於是在2000年起,將每年9月的最後星期三定為「世界學校牛奶日」,再在翌年起將6月1日定為「世界牛奶日」,宣揚牛奶對營養的好處。

FAO原本計劃在5月下旬慶祝牛奶日,但中國和部分國家表示5月他們已經有太多節日,所以最終定了在6月1日。

在這天,不少國家的學校都會安排學生參觀農場,認識奶製品的生產過程;有牛奶公司例如新西蘭的恒天然(Fonterra),當然會把握機會大肆宣傳;業界組織例如歐洲奶協(EMB)也會趁這天,呼籲市場要提高價格,保障農民和生產商享有合理的利潤。

今年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地標撒尿小童(Manneken Pis)還會披上非洲農夫的外衣,撒出的不是水而是牛奶。為什麼是非洲農夫呢?無國界獸醫(VWB)說,在比利時,一隻牛正常每天可生產25至35公升牛奶,但在非洲的乳牛卻很瘦弱,最多只得2、3公升。如果遇上旱季,甚至小牛都飲光了牛奶,乳牛的主人什麼也沒有。他們希望撒尿小童「撒奶」可以令更多人關注非洲牛農的境況。

布魯塞爾的撒尿小童是景點,不時也會換上不同裝束。(VCG)

  小農賴以維生 一公升賺不足3元

在肯尼亞、烏干達、印度等地方,很多小家小戶都會養幾頭牛。牛多不一定好,因為餵不飽足的話,反而會沒有好牛奶。加上揸牛奶也靠人手,大約努力10分鐘就可以裝滿拿。自用之外,夠多的話可以拿去附近賣,每一公升換算可賺得2.6港元。

不過在小農之外,還有不少加工廠、大企業。特別是新西蘭等國家,不同非洲和印度那種小農生產,他們都是由大企業擁有大草地大規模飼養乳牛。近年奶價偏低,愛爾蘭乳業聯會5月才批評行業生態不公平,賺錢之時都是加工廠、銷售商獲利最多,但虧蝕之時卻由農民負擔。他們的負責人奎因(Gerald Quain)說,企業利潤每年都增加,但農民的收入卻在低谷,「這與合作精神背道而馳」。

對全素者來說,世界牛奶日更加是沒什麼好值得之事。他們認為生產牛奶傷害牛隻,甚至有人會餵飼生長激素,或搶走小牛應有的牛奶,活生生的乳牛都成為了賺錢機器一樣。或許最大的矛頭指向的,其實是那些以利潤至上的大企業。

(綜合報道)

有奶業組織抱怨賺的都是加工企業,蝕的都是小農民。(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