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插手南美亂局 遠水能否救近火?

撰文:陳冠東
出版:更新: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Francis)在當前南美亂局中扮演重要角色,主動擔起和解的大旗與各派磋商,成為道德領袖。眾所周知,方濟各是首位來自南美的教宗,上任以來積極推動教會革新,致力重建天主教在全球各地的影響力。南美天主教人口佔全球近一半,對教宗實踐使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方濟各的親民舉動卻未必可以扭轉天主教在南美拾級而下的地位。

近年南美政局動盪,教宗方濟各(右)多次插手當地政局。左為阿根廷總統馬克里(Mauricio Macri)。(Getty Images)

委內瑞拉亂局持續多月,生於阿根廷的教宗方濟各在4月底一個周日彌撒「籲請避免任何進一步的暴力形式,願他們尊重人權,透過談判尋找解決嚴重人道、社會、政治和經濟危機的方法」,並認為委國的危機正使人民筋疲力盡。

方濟各去年10月曾與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會面,後者宣布與反對派對話,惟局勢未見改善。如今教宗再介入委內瑞拉的局勢,或許是迫不得已。在該彌撒前數天,馬杜羅的保安部隊衝入一間教堂打斷彌撒,襲擊加拉加斯教區樞機主教烏羅薩(Jorge Urosa)。

【延伸閲讀】從巴西貪污說起 撇下左右之爭 南美究竟缺乏了甚麼?

巴拉圭於4月初的政局動盪,最終都是因教宗介入而平息。(Getty Images)

同期發生的巴拉圭政局動盪,教宗的角色亦相當明顯。示威者火燒國會,反對總統卡提斯企圖修憲延長總統任期。方濟各呼籲各方保持和平,以對話解決問題。卡提斯後來放棄法案,聲言自己的決定受教宗影響,更親筆去信教宗,可見方濟各在南美具有相當大的政治力量。

方濟各上任以來對南美的關注度甚高。2013年7月他首次出訪的目的地是巴西,在回程時更在機上向記者表示,「如果有人是同性戀,他信仰上帝且心地良善,我怎麼能論斷他呢?」這句話被視為歷任教宗對同性戀最友善的言論。兩年後他再踏足南美,當時他與玻利維亞及巴拉圭的貧苦民眾接觸,又接見了不同社運份子,還討論了環保問題,他更積極推動哥倫比亞終止長達50多年的內戰。他曾接見哥國總統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又與反抗軍FARC的領袖對話。在與桑托斯會面時,方濟各更說「在和平進程中,你是我祈禱得最多的人」,可惜和平協議卻在公投中被哥國民眾否決。方濟各對南美事務的介入,展現了他作為「人民的教宗」的風範,亦體現了其聖號紀念的「亞西西的方濟各」(Francesco d'Assisi)背後所代表的「關愛貧苦」精神,親民與和平使者的形象讓他受到敬重。

  南美天主教會因「國情」而變

南美是全球最多天主教徒的地區,每十名教徒便有四人住在南美。百年前,這裏幾乎所有人都信奉天主教,如今比例大跌,一大原因是教會形象不討好。部分國家如阿根廷的教會在1970至1980年代與獨裁者朋比為奸,削弱了宗教的政治影響力。阿根廷天主教會在上世紀便與軍政府關係密切,1970年代更有主教為軍政府的鎮壓行為辯護。方濟各在2005年亦曾被人權律師起訴,指他曾於1976年與阿根廷政府合作,殺害兩名與他同屬耶穌會的神父。案件最終因缺乏證據而不了了之,當時還未成為教宗的方濟各亦否認控罪。不過,阿根廷確實有神父因曾干犯人道罪行而遭起訴,更有人犯下多項謀殺、綁架及虐待罪,被判終身監禁。

智利獨裁者皮諾切特,在任期間不時用殘酷手段應對教會的挑戰。(Getty Images)

阿根廷教會因為這段歷史而分裂,直接結果是阿根廷人對信仰變得冷漠。雖然在方濟各上任時,阿根廷人的反應比其他拉美國家正面,但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於2014年發表的報告,阿根廷有71%人口信奉天主教,卻只有9%的天主教徒認為信仰在日常生活非常重要,或會每周到教堂望彌撒。

與阿根廷不同,智利天主教會在皮諾切特(Augusto Pinochet)獨裁統治時期站在反抗前線。不少天主教政治人物、主教、信徒遭流放或虐待。然而,曾與人民共患難的教會在軍政府垮台後,卻因教義與民眾愈走愈遠。智利民主化後,教會逐漸離開政治,停止收留政治迫害者的服務,並主張「大和解」,不鼓勵民眾追究軍政府干犯的人道罪行。智利教會又將注意力集中在道德議題上,當中少不了反墮胎合法化,至今智利仍是在此問題上最保守的國家之一,任何形式的墮胎均屬刑事罪行。保守立場讓他們站在民意對立面。以墮胎爭議為例,2016年智利政府曾提出放寬限制,民調顯示70%民眾支持,但教會不斷動員反對,議案在國會最終僅以1票之差通過。

【延伸閲讀】南美「政治女強人」齊陷危機 性別使然抑或管治問題?

克里斯蒂娜奉行的貝隆主義政策,抵消了教廷在當地的努力。(Getty Images)

  「落力為你好,得不到分數」

前教宗若望 ·保祿二世(John Paul II)於1990年代調整教廷大方向,希望教會能加強對公民社會影響。在南美最大國家巴西,教會由軍政府年代到現在都是站在人民一方,對窮人的關顧始終如一,是堅定可信的人權衛士。巴西教會的社會工作全面,關注工人、原住民、露宿者及愛滋病患者,又教導貧窮選民如何解讀候選人政綱,好讓他們能投票給最支持窮人的政治人物。正因它的支持大多來自低下階層,巴西教會亦致力反貪、改善貧富懸殊等工作。1999年,巴西教會就動員發起簽名運動,收集過百萬名民眾簽名,聚集民意讓反貪法通過。

教廷希望教會更貼近民眾以守住信徒,但這種「人民教會」的做法卻未必為天主教帶來更多政治影響力。最明顯的例子是阿根廷,上任總統克里斯蒂娜(Cristina Fernandez de Kirchner)與她同樣做過總統的丈夫基什內爾(Néstor Kirchner)均為貝隆主義信徒,他們帶民粹主義的特色,加上包容同性戀,鼓勵女性用各種避孕手法等等主張,與教會推廣的價值相沖,亦令教會走進民間的策略一無所用。

近年南美宗教版圖出現轉變,信奉新教的人口上升,天主教徒數目持續下降。皮尤研究中心研究了拉丁美洲的信仰版圖,報告指在上世紀開始到1960年代間,拉美有超過90%民眾信奉天主教,但到2014年只剩下69%成年人視自己為天主教徒。在每一個所調查的國家,包括南美各國,愈來愈多民眾加入新教教會或拒絕信仰某特定宗教,這轉變更涵蓋各社會階層。大部分「轉會」至新教的信徒都說,他們希望尋找與天主更親密的聯繫,所以才離開天主教。

方濟各的到來未有為天主教注入新動力,在前天主教徒間,只有他的祖國阿根廷和烏拉圭對方濟各上任反應正面,在其他國家正面反應僅約佔一半。

  天主教於南美的影響力難逃式微命運

南美國家民主化後,天主教在近20多年面對社會愈來愈多元的挑戰,無論是政治還是宗教層面都一樣。在政治上,天主教政黨、天主教組織不斷減少,天主教無法一如以往享受近乎霸權的地位。方濟各近月介入的巴拉圭與委內瑞拉,其實是天主教在南美的堡壘,教宗道德力量仍高。自認是天主教徒的巴拉圭人達89%,是全拉丁美洲最高,委內瑞拉亦有73%,方濟各來自耶穌會,其現任領袖蘇沙(Arturo Sosa)是會內首位委內瑞拉領袖,對方濟各掌握當地民情有所幫助。但觀乎整體宗教版圖的轉移及當地社會發展的複雜性,天主教在南美的未來並不光明,方濟各所做的努力,在數十年後或許再難復見。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