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衝突|加沙戰後由誰管? 學者預測五大可能

撰文:張子傑
出版:更新:

以色列10月初遭巴勒斯坦極端組織哈馬斯(Hamas)突襲後,雙方的衝突未有緩和,以軍除了空襲加沙地帶(Gaza Strip)外,亦派部隊到當地進行地面戰。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揚言完全殲滅哈馬斯,各方關注加沙的人道問題,以及開始考慮後戰爭時代的安排。
德國聯邦國防軍大學(University of the German Federal Armed Forces)的國際政治教授施泰特爾(Stephan Stetter)及以色列軍方情報部門前成員、特拉維夫大學摩西達揚中東研究中心(Moshe Dayan Center for Middle Eastern and African Studies)現任研究員米爾施泰因(Michael Milshtein)就提出五個戰後可能出現的情況。

1. 加沙再次落入以色列之手

以色列在2005年撤出加沙,內塔尼亞胡曾表示,以色列會在戰爭結束後,無限期負責加沙安全,不過以色列政府內部,甚至是傳統盟友的美國的表示反對。

施泰特爾向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指,假如以色列再次進駐當地,將會惹來新一輪武裝分子的襲擊,而且對區內勢力平衡帶來衝擊,影響以色列與其他中東國家恢復正常關係的大計。

他同時提到,根據國際人道法,佔領一方需要為當地人口負責,在財政層面而言,以色列難以單獨負擔加沙地帶的經濟。《外交》(Foreign Affairs)更認為,以色列可能更加封鎖加沙,當地的環境勢變得更惡劣。

2.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接管加沙

不少人認為,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重新控制加沙是比較可行的做法,但米爾施泰因則抱懷疑態度。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目前管理約旦河西岸地區,米爾施泰因表示,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及其領導的法塔赫(Fatah)派系不受民眾歡迎,很多人批評對方腐敗、領導無方及沒有認受性。

西岸對上一次舉行大選已是2005年,阿巴斯由當時執政至今,但他卻兩面不討好:西方批評他發表反猶太言論,亦沒有與哈馬斯明顯「割席」;巴勒斯坦人則覺得他對以色列不夠強硬。

施泰特爾更指出一大問題,如果自治政府再次入主加沙,或會被部分人認為是漁人得利,難以獲得支持。

+1

3. 「巴人治巴」

米爾施泰因表示,由巴勒斯坦不同階層的代表組成的民政部門管理加沙,將會是一個較為理想但複雜的選項。

他指出,該民政部門或與自治政府的關係比較密切,而且亦易於獲得埃及、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及美國的支持。不過估計這個制度可能難以長期維持,而且問題會接踵而來。

4. 聯合國接管

施泰特爾稱,在衝突結束後,聯合國理論上可以接管前糾紛地區,就像科索沃(Kosovo)及東帝汶(East Timor)一樣,惟在加沙問題上,這個選項就似乎不切實際。

他認為加沙的情況與另外兩個地區不同,以巴衝突成為全球關注焦點,另外西方國家或在這個問題扮演重要角色,可能引起爭議。

施泰特爾亦指,聯合國在加沙問題上獲得授權的難度非常大。

5. 阿拉伯國家管理

目前阿拉伯國家對巴勒斯坦的局勢都是抱同情態度,認為當地民眾受苦,而且以色列或在加沙干犯戰爭罪行。

施泰特爾傾向加沙由其他阿拉伯國家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共同領導,符合部分阿拉伯國家的利益。哈馬斯被視為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在巴勒斯坦的分支,埃及、沙特及阿聯酋一直反對該組織,所以這些國家對哈馬斯被擊潰,不會視之為壞事。

假如成事,將意味巴勒斯坦人的利益與阿拉伯世界掛鈎,同時需要與聯合國和西方合作,組成共同部隊。而埃及則已表明,無意單獨接管加沙。

另外各方亦要為巴勒斯坦提供財政援助,施泰特爾稱如此模式不但為巴勒斯坦人帶來繁榮,亦令以色列變得更安全。惟衝突持續,阿拉伯國家會否願意投下政治本錢仍是未知之數,因此估計在中期才可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