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弱勢社群:運動員】東亞運金牌功臣 盛年掛靴

撰文:鄺展衡
出版:更新:

他們不是你所慣見的傳統弱勢社群,但在香港數十載「超級經濟神話」背後,在種種或明或暗的社會問題之間,無力者又豈止老弱傷病?
當中有面對TSA無能為力的家長、上不到「車」未能共枕的年輕夫婦,還可能包括欠缺政策支援但一直奮發自強的運動員。
我們姑妄名之--「香港新弱勢」 。

香港,不要只說足球、運動,拉闊點說整個社會,都是短視的……
吳逸凱

人人都知道葉鴻輝,但有誰知道吳逸凱?

葉鴻輝是2009年東亞運男足金牌的功臣,而阿凱,就是功臣「背後的男人」——從沒上陣的後備門將。阿凱的足球生涯也曾閃光,但總不及葉鴻輝光芒耀眼,27歲的當打之年,阿凱退役,轉型為健身教練。

阿凱的故事,並非孤例。

「後銀禧時代」球員的破滅:一切因短視而起

那支東亞運金牌隊伍中,其隊友蘇偉泉、梁倬軒、劉念溢等都先後在盛年掛靴,另一後備門將李翰灝亦告別了職業足球,到甲組的大埔落班。回首昔日的光輝時刻,阿凱說:「(那時)有一刻憧憬,奢望政府會大力支持(本地足球發展),有支援;但過了幾年就清楚並不是這回事了。你看看日本如何發展足球?政府投放幾多個億(元資金),才於十幾年培訓出人才;但香港,不要只說足球,拉闊點說運動,甚至再闊點說整個社會,都是短視的,即食文化。始終,香港是經濟型社會。」

阿凱86年出生,足球的成長路也就是典型「後銀禧時代」(即足球被剔出精英運動員計劃後)球員,屋邨長大,閒來落街踢波。他最初做龍門是被迫的,「阿哥要射波,好自然搵我守龍」,後來參加了麥當勞地區球隊計劃,拾級而上,獲選入香港不同年齡級別的代表隊,加入「香港08」。「香港08,足總搞,足總出糧,為準備08北京奧運而成立的」。2002年組軍,當時人腳有林嘉緯及陳肇麒等,由已故的「魔鬼教練」黎新祥領兵,但及後足總又推出另一項青訓計劃「職業學徒計劃」,令08在成立兩年後解散,阿凱則透過學徒計劃加盟愉園,接受了名將范俊業的指導。

香港隊近期表現出色,吸引了大批球迷捧場,也令本地足球發展再度引起大眾關注。(資料圖片)

有趣在於,足總2005年又重組香港08,阿凱獲徵召入伍。這樣的折騰,不知磨滅了幾多年輕人的意志,阿凱是少數留下來的,更多的是未及而立之年已放棄逐夢,「始終要面對(現實),可能『叮』 一聲睇到那一刻,就選擇離開球圈。離開足球以後,有教波的、有做裝修的、有送貨的。」

他回頭看,自己早退役,與大環境大趨勢不無關係。

去年施政報告破天荒有5條闡述體育發展,這寥寥500字對阿凱等絕大多數運動員來說,僅屬「好過冇提」,過程例子諸如「啟德體育園區」、「精英運動員計劃」,或是所謂撥了2800萬支援殘疾運動員等政策,都是多年前由政府提出的空話。

又例如「鳳凰計劃」,這個2011年足總為振興本地足球而推出的計劃,此後3年由政府撥出5480萬港元予香港足總,但是足總大部分資源只用作基礎「重建」,即建構部門、招聘人手等,單是2014年足總的人事開支,已達2673.3萬元,幾乎佔政府總資助的一半。

最終鳳凰計劃提到的33項建議,只落實了22項,到了計劃的最後一年,即2014年才落實舉辦職業化的港超聯賽。

阿凱就在港超成立前的一季掛靴。

最後的年輕:人生轉型記

當時他效力的太陽飛馬是強隊,目標是爭奪聯賽冠軍及參加亞協盃,阿凱更獲委以正選重任,待遇不錯,有支援,球隊願意搞marketing、做宣傳,那兩年多,可謂最動人時光,「搵到自己嘅價值」;是以他突然宣布退役,傳媒及其友人都大為震驚,飛馬時任主帥陳志康屢勸他留效,可是他去意已決。

「那一兩年思想變得好快。我作為守門員,踢到34、35歲沒太大問題,但都要為自己打算;如果遲幾年才想轉型,到時我可能有家庭,就冇咁夠膽,依家冇負擔,可以去、可以衝!」

於是他09年東亞運已開始鋪路,申請運動員就業及教育獎學金,修畢副學士並曾晉升至運動科學及管理學位課程,只是他無法兼顧足球與學業,大學讀了一年便輟學;不過,他已是同期足球員中,唯一有申請教育獎學金的一位。

吳逸凱轉型為健身教練約一年,收入已追得上當足球員高峰期的薪酬,但他認為健身行業發展更大。(李澤彤攝)

阿凱最後選擇轉型為健身教練,「除了踢波,自己沒什麼特別技能,對健身又有興趣,順理成章做教練」。他是私人教練,最初月入只得幾千,現時客戶多了,每星期有固定的堂,加上為國際學校擔任守門員教練,「收入跟當年踢波時已差不多了(據悉他當年在飛馬月入約3萬多元),但我也只是起步了一年多,開頭辛苦,不過可能性(比踢波)大好多」。

經濟問題不是阿凱轉型時遇到的最大困難,反而控制飲食更辛苦,「現在是Off season,偶爾會大魚大肉,但已比以前清淡好多,例如慣了吃雞時去皮」,至於要準備比賽的3個月前就可怕得多,可以一天全是烚雞胸,真的「食到喊」。是的,阿凱除了做教練,還參加健美比賽,去年8月便首次參加一個本地賽,得了第四,「我仍很喜歡比賽的感覺,而且上了這舞台,對自己的事業也有幫助」;如阿凱所說,從前足球是Teamwork,現在則是單打獨鬥,「健美是自己同自己鬥的運動」。

吳逸凱認為雖然以運動為職業這條路不易行,但他也為自己曾代表港隊深感自豪。(李澤彤攝)

對於作為運動員,或是繼續以運動為職業,阿凱從不後悔,大抵身為運動員,一直擁有無比的堅毅與自信,不會覺得自己在社會是「弱勢」的一群,是特首眼中零經濟貢獻的一群,是被搖擺政策消磨的一群,因為他們一直都懂得自強不息。將運動員歸類為「新弱勢社群」,只是希望在傾斜的天秤上為他們添一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