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東北行山路線】探遊蓮麻坑礦洞 崎嶇山路繞禁區入隱世村落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走入礦山,看廣闊的礦洞大廳,探漆黑的蜿蜒礦道;走出礦山,望近在咫尺的深圳景色,遊彷彿停留在幾十年前的鄉郊風光。
蓮麻坑村及蓮麻坑礦洞長年身在禁區之中,隨近年禁區開放,深得行山及郊遊人士青睞。《01體育》記者跟隨沙頭角故事館的「蓮麻坑古道探奇行」,在館長李以強帶路下,行山路繞過禁區,探索這片與深圳僅一河之隔的土地。

雖然蓮麻坑村已非禁區之內,但通往蓮麻坑的馬路仍是禁區,所以沒有禁區紙的遊人不能搭車,只能繞行山路入村。要入蓮麻坑村,或可從沙頭角擔水坑上山,或可攀越紅花嶺,亦可經塘肚古道;今次《01體育》記者跟隨沙頭角故事館館長李以強,沿蓮麻坑路的山邊小路,繞過700米長的禁區路,行路程最短的山路入村。

起點附近有摩囉樓

由上水港鐵站出發,可乘搭小巴59K到打鼓嶺12號警崗落車,或者乘的士前往該警崗。啟程往蓮麻坑村前,可先到警崗附近的摩囉樓參觀。在警崗對出的空地左方,有密林小路,行不到一分鐘,先見左方有小屋,此為摩囉樓荒廢的廁所,再往前走一會,便在叢林中見到一座結構完整的兩層建築物,這座正是摩囉樓。

沙頭角故事館館長李以強帶領參加者探遊蓮麻坑。(顏銘輝攝)

01體育行山專頁:靚景推介 裝備介紹 人物訪談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4

摩囉樓地下的走廊及廳堂尚算完整,但上二樓的樓梯已經損毀,遊人不宜冒險上去。摩囉樓建於上世紀30年代,當年由印籍英軍駐守,故而得名,二戰期間曾被日軍佔用;戰後,英軍仍派啹喀兵駐守,監察邊境。在50年代的偷渡潮,如果打鼓嶺警署不夠空間收容從內地偷渡南下的「人蛇」,警方便會將偷渡客扣押於摩囉樓。

行經嘉道理農業輔助會辦公室遺址

離開摩囉樓後,沿蓮麻坑路繼續行,有路牌提示禁區在前方100米。不久,右方有一座沒有屋頂的建築物,牆上寫住「KAAA」。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在1959年興建了這間小屋為辦事處,資助貧苦婦女營運養豬場,提供技術,甚至提供母豬及飼料。隨居民生活好轉,計劃終止,這間小屋荒廢至今。

右方有一座沒有屋頂的建築物,牆上寫住「KAAA」。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在1959年興建了這間小屋為辦事處,資助貧苦婦女營運養豬場。(顏銘輝攝)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4

繞禁區入村山路崎嶇

馬路前方不遠,便是禁區閘口,不能進入,要循馬路右邊的小路上山。行山當日,小路入口附近有工程。李以強表示,當局正建村路繞過禁區,方便行山人士前往蓮麻坑,或者幾年之後,就不用再行崎嶇山路入村。平緩上山後,沿山坡上的狹窄山路前進,左下方是鐵絲網及禁區內的蓮麻坑路,直望左方則是深圳景色。

約行20分鐘後,有段山路急落,較為陡峭,路上有行山人士架設的繩索。落至馬路旁,沿鐵絲網外的小路行,所以被稱為「鐵絲網路」。至閘口後,再沿山路行上去。行山當日,這裏又有工地,需要跨越地盤及部分建築材料。沿山坡路行,過蓮麻坑河的一小段難行,需要身手靈活地越過圍欄。過河後,走完700米路,終於來到蓮麻坑村村口。

沿山坡上的狹窄山路前進,繞過屬於禁區的蓮麻坑路。(顏銘輝攝)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4

行到開揚寬敞之地,望往深圳方向,鐵絲網後的是邊界上的國際橋。國際橋跨越深圳河上游,連接香港的蓮麻坑路及深圳的長嶺村,這是香港與內地之間最特別的過境口岸。國際橋兩岸皆有檢查站,只容許持有過境耕作證的兩地村民來往。村民習慣叫長嶺為長命,所以此橋又名長命橋。

隔鐵絲網望國際橋

國際橋口岸的設立,源自於英國租借新界。蓮麻坑的範圍本來包括深圳河北岸的長嶺及徑肚,英國租借新界,將蓮麻坑一分為二,但初時邊境沒有關卡,兩地居民可自由出入耕作。直至50年代,港府實施邊境禁區,為了方便兩地村民過境耕作,當局發放過境耕作證,長嶺及蓮麻坑的村民可經國際橋來往兩地。

離開禁區閘口,往蓮麻坑村行,不久見到分岔路,村屋成群,如需找洗手間可以直行入村,如不需,可沿左方村屋旁的樓梯上鹿湖山,又名礦山。李以強表示,上917級樓梯後,就會到礦山的麥景陶碉堡。上山路全是石屎樓級,拾級而上,景色愈見開揚,不久便見麥景陶碉堡屹立山頂上。

沿左方村屋旁的樓梯上鹿湖山,又名礦山,行917級樓梯便可上到碉堡。(顏銘輝攝)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4

礦山頂的麥景陶碉堡

在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時任警務處處長麥景陶,為了對抗非法入境者,下令在邊境興建7座碉堡,故此這7座碉堡也被命名為麥景陶碉堡。在蓮麻坑的礦山麥景陶碉堡,是7座中地勢最高的一座,位於超過200米高的礦山上。李以強表示,因為擔心遊人亂闖,破壞儀器,警方在碉堡外加設鐵絲網圍欄。李以強說:「有資料指,其他麥景陶碉堡已經自動化,除了這一個,還要有個人駐守,我都不肯定真假。」

行山路落磺洞,見到路邊有牌,提醒行山人士小心。(顏銘輝攝)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4

沿山路續走,很快就見左方有路,轉入去下山往礦洞;若不轉左的話,將會行上紅花嶺。在山林中下山,不久見到山路右邊有高度及腰的鐵絲網欄,欄外有個很深的地洞,便知快到蓮麻坑6號礦洞。6號礦洞洞口很大,又被稱為「大廳」,內裏有幾個小礦洞,但全被鐵枝封閉,不能入去。

離開6號礦洞,轉入旁邊的隧道。(顏銘輝攝)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3

落5號洞山路陡峭

出了6號礦洞,右方有一山洞,宜帶頭燈或電筒入內,小心頭撞洞頂,約一分鐘路程便可穿洞而出。出洞後,景色豁然開朗,深圳的大小梧桐就在眼前。之後沿碎石滿佈的山坡下去,探5號礦洞;此段路崎嶇陡峭。落到平緩處,便見礦洞在右方,礦道不長,不一會兒便從另一邊洞口出來,但都需要帶照明工具入內。

5號礦洞漆黑一片,要帶照明工具入去。(顏銘輝攝)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4

礦山的支路甚多,之後的路難以用文字一一解釋,可參看文章底的路線圖。走到一分岔口,跟住李以強繼續直行,先探已被鐵枝封閉的3號礦洞。李以強說:「3號洞在千禧初未有閘,入面有很多蝙蝠棲息,鐘乳石都開始成形。」離開洞口,原路回頭,至分岔口走右邊的路下山,一直落,直至鐵絲網邊的新桂田警崗。在鐵絲網的另一邊有座古舊的建築物,被稱為「大班樓」,是過去礦場的辦公室。

蓮麻坑礦場自1962年後荒廢

從前,蓮麻坑礦場出產鉛礦為主,還會生產少量的銀以至黃金。19世紀初,已經有葡萄牙人開始採礦。在20世紀初起到二戰,蓮麻坑礦場進入其鼎盛期,多間礦業公司先後取得開採權,其中香港礦業公司的開採規模最大,1938年僱用500名礦工,到1939年10月的人手更增加2000人。

新桂田警崗是旅程中的午飯休息點。(顏銘輝攝)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4

不過,二戰令到蓮麻坑礦場由盛轉衰,據《蓮麻坑村志》內容,一來礦石無法運往中國銷售,二來香港政府徵用設施挖防空洞。日軍佔領香港期間,佔用礦場,採鉛礦製造武器,令到礦場成為抗日遊擊隊的攻擊對象。在二戰時,蓮麻坑礦場受到嚴重破壞,戰後生產大不如前,香港政府又將蓮麻坑劃入禁區,影響發展及開採,加上國際鉛價下跌,礦場難以經營。政府在1962年收回礦場的經營權,自此礦場荒廢。由於礦場範圍多年來是禁區,所以很多地方仍保留50年前的舊貌。

沿面向深圳那邊山腰的山路,離開荒廢的礦場。(顏銘輝攝)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4

離開新桂田警崗,過廢橋橫過新桂田右坑,探荒廢的舊屋,之後原路折返,回到廢橋,再上礦場的選礦廠遺址。之後沿礦山山腰的小路,回去蓮麻坑村。這段路上落不多,但頗崎嶇,間中跨過溪澗。約行半小時,接回石屎樓梯,落山回村。蓮麻坑村沒有士多,沒有補給,但可參觀敬修學校、東門樓、風水塘及葉定仕故居。

由於沒有禁區紙,回程也不能在蓮麻坑村坐小巴。出村後,橫過蓮麻坑河,沿早上的入村「鐵絲網路」回程,繞過禁區後,回到非禁區的蓮麻坑路,等待59K小巴回上水。

這次「蓮麻坑古道探奇行」探訪礦山的麥景陶碉堡、蓮麻坑礦場以及蓮麻坑村等地,景點甚多。儘管全日路程不長,不到9公里,上落幅度亦不大,最高點僅約200米高,但多個路段山路崎嶇陡峭,需要手足並用,而且礦場山路分支多,容易迷路,新手不宜,最好有熟人帶路。建議帶備手套及照明工具。

蓮麻坑村內的敬修學校,現已荒廢。(顏銘輝攝)

沙頭角故事館「蓮麻坑古道探奇行」
全程:8.38公里
需時:7小時(包括導賞)
體力需求:3星(行程最高點約200米高,上落幅度不算大;以5星為最高)
技術需求:4星(入蓮麻坑村、由6號洞落5號洞的山路需手腳並用;以5星為最高)
起點交通:乘小巴59K至打鼓嶺12號警崗
終點交通:乘小巴59K至上水港鐵站

路線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