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修煉.鄭俊樑】享受等待的藝術 在歲月中去蕪存菁

撰文:李思詠
出版:更新:

周末赤柱,風和日麗的大潭灣,甲板上四、五人,在和煦的陽光下閒聊着。
但我們並不享受。
這是一場滑浪風帆比賽,卻沒風,無法開賽。大伙兒一直等,默默冀盼風勢快點來臨。
香港滑浪風帆隊主將鄭俊樑明言,運動生涯中,有三分一時間都在等,等風、等天氣、等機會。
等待很熬人,卻也是一種修煉,鄭俊樑就在時間的沉澱中,去蕪存菁。
攝影:龔嘉盛

赤柱航海學校,香港南端一隅。

數不清多久未曾到訪這個香港滑浪風帆隊的駐地,內裏還是老樣子。學校鐘聲定時響起,學生依着老師指示在操場集隊,鄭俊樑(Michael)在闢作港隊大本營的校園一角整理器材,大至幾米長的高帆、小至一厘米的螺絲,東西放得亂中有序,Michael專心為帆板繫上新繩子,準備下午出海拍攝。

「今天風勢可以,但赤柱一般下午三點就開始無風,拍攝要把握時間。」

Michael的叮囑讓我想起一件往事。多年前到赤柱採訪本地滑浪風帆賽,一大清早登上大會的傳媒艇,在大潭灣「拋」了幾小時,比賽卻一直沒能開始,因為欠了最重要一點:風。

鄭俊樑佩戴的Ulysse Nardin 42毫米Diver blue shark藍鯊潛水錶,防水深度達300米,專業運動及日常配襯皆宜。(龔嘉盛攝)

無風起不了浪,最終裁判宣布早上無法作賽,大伙兒從海中心打道回府,只好望天打掛,冀盼下午重新啟航。記者「食白果」,最多只是白花了時間,還有忘了塗防曬霜的後頸皮膚被太陽曬得紅彤彤;但運動員如箭在弦,一股雄心壯志在波平如鏡的海面上硬生生冷卻下來,內心不會好受。

「滑浪風帆比賽,有三分一時間都在等,等風、等天氣、等機會。」Michael整理器材,說得淡然。他由9歲學習滑浪風帆開始,一直「等」到25歲。

鄭俊樑坦言,滑浪風帆生涯中,超過三分一時間都在等,等風、等天氣、等機會。(龔嘉盛攝)

「或許你覺得,等待而已,但我們等待時不是聽歌玩電話,每隔十至十五分鐘就要觀察海面情況,準備隨時一起風就全力作賽,有時等兩、三小時,甚至五、六小時……」Michael形容,在不知盡頭的等待中,是一種意志「on與off」的交戰狀態,既要時刻保持戰意,又不能燒盡內心團火。具體點說,他會坐在港隊的小艇上跟隊友閒話家常,談話內容不重要,重要是讓自己保持「活動中的放鬆狀態」,但一感到似乎風來了,敏銳的神經立即啟動作戰模式,專注地觀天、看海,腦海預演一次比賽策略,豈料風勢還不足以開賽,大家再次靜下來,在時分秒的流逝中,等待下一個機會。「如果等三小時,長『on』真的會崩潰,未到開賽已累極;但長『off』的話,突然要比賽,又應付不來。總之,徘徊於開機與關機的狀態,精神很疲累。」

等待的過程中,運動員的心理狀態徘徊於「on與off」之間,鄭俊樑直言精神疲憊。(龔嘉盛攝)

從上世紀「風之后」李麗珊把滑浪風帆帶進香港人的視線,到千禧年後何智豪、陳慧琪、陳敬然和鄭國輝的盛世,對於這種在老遠的海面上作賽的運動,我們只道乘風破浪、逆風而行,偶爾一幕運動員駕馭高帆騰空飛躍,更冠上「風之子」美譽,但我們從沒想過,等待,才是滑浪風帆的藝術。我問Michael可曾等到發脾氣,他給我一個陽光笑容,說得直白:「等九個字、一個鐘,仲會好想鬥,但等三個鐘、四個鐘,唉,返岸罷啦!」不過就算他內心如何急躁,但還得忍住,始終他已不是4年前里約奧運那個「新紮師兄」,在歲月的修煉中,他已成為港隊頭號主將,是隊友的榜樣。2020東京奧運參賽資格隊內遴選賽,他遙遙領先,只待完成明年2月的世錦賽,入場券就正式到手,將會第二次參戰奧運。

對於滑浪風帆的器材,鄭俊樑非常珍惜,「要讓後輩知道,器材裝備不是唾手可得,要好好運用」。(龔嘉盛攝)
+3

隊內更替是自然定律,何況Michael成績出眾,更是順理成章。不過這種在我們眼中像是升職的歷程,Michael坦言還在適應。他舉了個例子,以前師兄梁灝雋還未退役,訓練細節只要照辦煮碗,事事向前輩學習,進步顯而易見;如今自己成了隊友的學習對象,紀律要好、成績要好、連對器材都要好,他才發現了解自己不夠多。「去到金字塔頂端,未必容易找出錯處,甚至肉眼都看不出,真的要靠自己去思考和感受,再找教練和其他世界高手討論,自己抓問題找答案。」頂尖運動員多有自己的筆記,記錄練習細節,甚至喜怒哀樂,「冇心情練習都係一種狀態」;Michael那本則是「風帆繪本」,除了比賽策略和落水前必須要做的事,他更會寫下比賽或訓練時的錯誤,再繪畫幾個情景,思考哪個解決方法最有效。這些都是他放假時會做的事。「mental rehearsal都是一種訓練,思考比以前多,了解自己比以前深。」近年他也多了獨自出外,找其他隊伍的頂尖兒一起訓練,作為雅加達亞運銀牌選手,他期望拉近與世界的距離,「現在真的要靠自己,自己盡量做好」。

香港隊已獲東京奧運參賽資格,鄭俊樑於隊內遴選賽遙遙領先,他已積極備戰,力爭代表香港,第二次角逐奧運。(龔嘉盛攝)

每年超過200天在外訓練和比賽,黝黑的皮膚,分明的肌肉線條,都是Michael努力的證明。但他真正的成長和進步,卻在內心,對於器材設定的絲毫不差、對於自身弱點的言精覃思、對於角色轉變的反躬自省……戒急用忍、屏息靜氣,當風勢、天氣與機會來臨,方知昔前的等待,原來是一種修煉。

等待,很熬人。(龔嘉盛攝)
但歲月的流逝也是一種「時間修煉」,令鄭俊樑成長。(龔嘉盛攝)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