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籃球精英賽|三代傳奇三段故事 不同年代 拼搏如一
「2024-2025年度NIKE全港學界精英籃球比賽」,4強和決賽將會在3月15及16日在啟德體藝館競技場舉行。
現行制度的學界籃球精英賽已有28年歷史,不同年代的精英賽比賽形式、規模不斷變遷,然而參賽球員敢於追求的拼搏精神從來未變。由「初代MVP」譚偉洋、中生代的曾湛元到畢業不久的李佩沛,三代精英傳奇再加上現役球員們的故事,告訴世界,一生只有一次精英,拼盡全力,絕不留憾。
李佩沛——「一生只有一次精英」的代表
「一生只有一次精英」,李佩沛可說是最佳的體現——受疫情影響,她只打過2022/23一次的精英賽,這個機會她把握到了極致,一舉領協恩中學奪得女子組冠軍,個人獲選最有價值球員,並入選全明星隊。
李佩沛自小好動,由初小開始,游泳、乒乓球、籃球、手球、足球、田徑都有涉獵,之後專注籃球,只因「打波、玩,好開心」。漸漸意識到有學界賽事,就有了替學校爭取衛冕的心,未料首戰精英賽,打完初賽,就因疫情中斷,再戰這項賽事已是兩年後。
協恩在學界女籃是難以撼動的王者,今年將爭取精英賽十連霸,衛冕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兩年前,李佩沛正是在兩年疫情的空白過後,領協恩重新出發爭取八連冠,習慣順境的她們卻遇上莫大考驗:「第二階段對裘錦秋,我們未試過打逆境波、我也沒有經驗,上半場我們落後十多二十分,要如何去帶起成隊波追上來,是很大考驗。」碰考裘錦秋的男子隊在球場上方熱身,女隊的球員每次得分,他們就喝采,令裘錦秋作為挑戰者的氣勢如虹。
相隔僅兩年,李佩沛記憶猶新,當時教練曾短暫將她換出,她在場邊坐下、閉目,「讓自己靜下來、清空腦袋,當場波由零開始打。」調整心態後,她重新落場拼搏,按照教練「繼續射」的指示,她的三分手感火熱,一球接一球,進攻改善了,防守方面也更集中,最終完成反勝、進而成就最後的冠軍和榮譽。
精英賽留下的深刻回憶,絕不止成績和榮譽,李佩沛坦言當年與隊友「日日對住」,大家為同一件事而觸動,是最珍貴的羈絆。當時李佩沛的打法常遭批評,認為她「搞咁多花臣」,為何不簡單一點?她不解,覺得為何「男仔可以做,女仔唔可以」?但正是當年日夜相處的隊友一句點醒了她:「你就係咁打㗎啦,呢個就係你嚟㗎嘛,點解你要因為人哋而改自己打法?」自此,她不再猶豫。
逆境波很難、堅持自我風格也不容易,但在精英賽與隊友一起拼搏的過程,當中締造的信念延續至今——「做自己」,哪怕隊友或許已各散東西,有人已離港、有人不再打籃球,但精英賽留下的羈絆和信念,從來不變,她總結道:「之後的籃球路上,精英賽的經歷,會繼續啟發我推動自己,而不止是原地踏步。」
曾湛元——走過精英賽失利 帶着經驗拼搏未來
曾湛元,香港籃球代表,南華籃球隊控衛,2月初更在甲一總決賽領軍奪冠兼榮膺MVP。自小以打甲一、代表香港為目標的他,現在已實現目標,但他7年前其實仍在學界賽場馳騁,對於精英賽的記憶仍新鮮:他曾三度為裘錦秋中學(葵涌)出戰學界籃球精英賽,在2016/17年度領軍獲季軍,兼獲選最佳新人及入選全明星隊;2017/18年度,裘錦秋四強不入,但曾湛元仍然成為裘錦秋唯一入選全明星隊的球員,三年間打遍修頓球場、麥花臣場館和伊利沙伯體育館。
「最難忘的是(16/17年度)精英賽四強對英華,到這一刻也不會忘記,到第三節仍領先20分,卻在最後被逆轉,更是被絕殺。」他坦言當時打擊很大,「花了一個月去平復,但唔輸都輸咗,重要的是如何從中學習,我不斷睇片,讓自己再有機會時,用吸收到的經驗去進步。」
因為這次經驗,他意識到無論比賽或生活其他方面,「細位一定要做得足,每個機會都要好好把握、出盡全力,這對我是很大的啟發。」雖然始終未能領裘錦秋奪冠,但逆境中仍不斷拼搏、求盡,他個人的表現總算有交代,回想當時,他想跟自己說:「多謝自己,當時沒有想過放棄,而是用不同的想法令自己跳出不開心的畫面。」
相隔7年,曾湛元仍帶着精英賽教會他的事,在自己的籃球事業上求突破,希望衝出香港;談到今年精英賽,已是「大師兄」的他希望向參賽球員說:「要好好享受、準備好自己,要花很多時間練習,但不要太集中在結果上。當然會想贏,但從中有什麼得着才最重要。」他以自己為例,「失敗,對我來說反而最有啟發性……正因為我試過在精英賽輸了,這經驗讓我到甲組的時候,成為了成功的關鍵。」
譚偉洋——「當年大家就是想打波,想贏。」
現年42歲的譚偉洋,是籃球精英賽的「初代MVP」——他在1998年聖誕代表母校振興伉儷書院初戰精英賽,2000/01年度賽事首次設立「最有價值球員」,他領張振興奪冠,還榮膺首屆男子MVP,2001/02年度再成功衛冕,達成二連霸,也令張振興晉身學界勁旅的行列。廿多年過去,說起當時,阿洋仍眉飛色舞。
「我們學校在柴灣,當年比賽在葵涌林士(體育館)舉行,要搭好耐車。」他坦言當時比賽沒有現在的大型場地、沒有這麼多媒體關注、也沒有品牌贊助,當年就是純粹想贏:「我們當年是Underdog,當時柴灣區學校資源不及現在,很土炮,一班師兄弟一起打上去……大家就是想打波,想贏。」
譚偉洋由1998年到2001年間,一共打過4屆精英賽,雖然他15歲已開始打甲一,但在學界並非一帆風順,第一年參加精英賽,打入決賽後落敗;第二年還退了一步得季軍,事實上,當年阿洋和隊友都身兼多隊校隊,他自己就兼顧足球、田徑、越野,還要顧及球會、港青和港隊操練,高峰期一星期練十課波。
然而,他與隊友為了精英賽,在百忙中仍然一同調整、準備,「當時加操好多……拿到冠軍的一刻,感覺是難以想像的,整個精英賽都好難忘。」最難忘的一刻,是當年仍設加時「黃金入球」,「當年加時要在中圈跳波,跳完波後,我們輸了控球,但守得到,反擊後搏到兩個罰球,入了第一球就贏了。」
至今,阿洋仍會與當年隊友相聚,話題仍是圍繞當年精英賽,籃球和精英賽帶來的情誼,成為他人生重要部份。談到今年精英賽,他寄語一眾球員:「好好享受這舞台……就算輸了場波也不是輸家,可以在這麼大的舞台去表現,已是難得的經歷,這經歷是跟一世的。」
8個應屆參賽球員 他們拼無止境的時刻
「八強第一節,不小心拗柴,讓工作人員治理後、回到後備席不夠30秒,就落返場打,其實腳仍在腫痛,但也沒有理會、照打到完場!如果大家想贏波,始終要捱、要有人出來幫手。」——吳嘉樂 寶覺中學
「很多時候輸了比賽,我都會覺得是因為自己而輸,但隊友總會鼓勵我、說不要緊,之後繼續加油,令我有信心繼續打下去……今年要企出來,為球隊付出、做到一些事,希望大家全力打好比賽,不要後悔。」——鄧詠茹 裘錦秋中學(葵涌)
「犧牲了私人時間,一放學就練波、晚上練外面球隊,平日也會落街場射波、健身,連假期也會跟隊友兄弟約出來,一齊練個人技術、跑步,為了贏,真的不顧一切……我真的一生只有一次精英賽,感謝隊友一起努力,一起入到四強,好夢幻。」——盧偉杰 張振興伉儷書院
「前年的八強賽,最後一秒全場幾個主力也累了,最後零點幾秒被反勝,自己守不到最後一球,我有點自責,這創傷令我翌年在同一地點對同一對手時,承諾自己要打到最好,一年調整過後,我真的拼到盡,沒有去想要贏幾多分,而是打到最後一刻,也要告訴對手我們要贏。」——張鎧恩 拔萃女書院
「當腦袋對我說,真係頂唔住,真係唔得喇!上唔到籃喇!但我對我的腦袋說,點都要頂住,要完成比賽,去年學界決賽就有這感覺,打加時的時候,已經很累,但最後頂住贏得冠軍,當時真的覺得拼無止境、搏盡無悔。」——陳偉邦 拔萃男書院
「練習最高峰的時間,連同乙組和港隊U18,星期一至六都要練習,放學4至7、7至9甚至9至11都要練,星期日為了休息要婉拒朋友邀約……我對籃球付出了很多時間,令讀書或出去玩的時間都少了,但我仍很開心,因為打籃球的時候,能在場上發揮自己,那個笑容是很純粹的。」——林卓童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
「無論順境波或逆境波,盡能力去打好每場、每一球,英華仔絕對有這特質,像2016年精英賽,師兄們大幅落後之下仍能反勝裘錦秋,最終奪冠。要在精英賽這個難得機會,將自己練好了的一切,show off給全港市民看。」——蔡浩東 英華書院
「失落A Grade冠軍後,我們不甘心,想向外界證明我們是有能力贏這個冠軍,練習時提醒自己是在為這件事而戰,每次都保持這團火。每天放學由4點半練到7點,現在加操還會在星期一、二、四和六早上練習,別人放學後可以去玩,我們每天放學都要留下來訓練,中六生也犧牲了準備DES的讀書時間,就是為了跟我們一起準備精英賽、爭取好成績。」——何施澄 協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