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朗奧運奪金|情感隔離中的興奮時差 感受沉澱後真實的張家朗

撰文:高詩琦
出版:更新:

「你喺唔喺現場啊?一定好興奮啦」、「現場睇住咪好Hyper」。張家朗奪金時,電話傳來大量訊息。
哎,但,真的沒有⋯⋯轉念細想,「奧運金牌」,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
「奧運金牌」本人張家朗,又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嗎?
01體育記者高詩琦現場直擊

本以為踏入新的一天,滯後的興奮會出現,但事隔一天再跟行家說起,似乎大部份身在東京的香港(文字和攝影)記者,還未有那種見證張家朗奪金的激動,除了疲勞,還有為了工作的抽離。

在劍擊館一整天都透過相機觀景器「看」着劍道和劍手,沒有慢鏡重播得分時刻、沒有多角度鏡頭捕捉劍手和教練情緒,一整天下來最激動一刻,是家朗在8強落後8:14下,一分一分反勝之時,既手震、心跳也加速,既忍不住輕聲說加油,又跟身旁行家「互相提醒」:「沒機會的、輸了輸了⋯⋯」我們當然好好好好好好想家朗贏,只是我們都習慣香港體壇的好消息,大都是不期而遇。

▶▶▶緊貼2020東京奧運 最新賽程全面睇

張家朗昨日由32強起愈戰愈勇,每一劍都激動人心。(資料圖片/高詩琦攝)

奧運「泡泡」與香港的投入對比

但家朗進到4強之後,又不禁抽離了,筆者心理質素不好,不冷靜,就無法最有效率地工作。直到深夜回到酒店,開始追看錯過半天的新聞和IG,才發現全港為家朗投入、瘋狂,大批市民在商場看直播,全港一起為一件事、一個人經歷同一種情緒起伏,更事關體育,有多久未試過?若然人在香港,大概也會相當興奮、投入吧,但身在奧運「泡泡」內,彷彿失去了與外界、與香港的感知。

對張家朗來說,會否也是如此?

張家朗奧運奪金感言 金牌好重 盛載的是相信更是勇氣

張家朗奧運奪金︱將金牌獻爸爸作生日禮物 香港劍神:最緊要堅持

「奧運金牌」,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資料圖片/高詩琦攝)

成為「奧運金牌」後過了15小時,家朗在選手村帶着獎牌接受香港傳媒訪問,他儘管因肌肉疲勞一夜無眠,精神仍不錯。今日,在場記者都是多年的熟悉臉孔,電視台行家肉緊地追問他各種感受、想法,過了一天有回想起什麼深刻畫面嗎?賽後有收到什麼特別的打氣訊息嗎?有跟父母聯絡嗎?「昨天沒什麼畫面特別深刻,因為太攰了」、「剛跟小倫聊天,都感覺不太知道發生什麼事」⋯⋯

成為「奧運金牌」後過了15小時,這重甸甸的四個字背後意義僅是純粹競技上的驚喜。(高詩琦攝)

在家朗眼中,「奧運金牌」的意義是純粹競技上的驚喜:「之前的奧運冠軍通常在世界賽拿到很多成績、年紀有咁上下、有很多經驗⋯⋯沒想到自己也可以做到!」但「史上奧運第二金」、「張家朗」等關鍵字,在慢一小時的香港已非體育層面之事,而成為一種社會熱潮與現象。

一夜間,張家朗的IG Followers激增到超越Mirror成員Anson Kong、直逼Ian;傳媒爭相聯絡他昔日的老師、朋友、父母,希望挖出什麼故事;他的身高、興趣、家人背景、IG上Follow了什麼、愛穿什麼,通通成為茶餘飯後話題,他本人也成為商家品牌的推廣策略主角,遠在東京的他,大概還未有太深刻感受。

張家朗的IG Followers激增,甚至超越了偶像組合超越Mirror成員Anson Kong。(截圖)

社交網絡世代下的「香港第一金」

張家朗不是香港第一個奧運金牌,卻是社交網絡世代下的「香港第一金」,1996年「風之后」李麗珊奪金,大家可以談論的只有她在直播訪問的名句、和在電視報紙做過的訪問;現職的體育記者,也幾乎沒人。但張家朗處境不同,公眾目光和各種評語瞬間淹至的當下,他自言「怕醜」,「不太知道要怎麼應對」。

猶幸因為奧運會後尚有全運會,他最快10月才會返港,讓社會稍稍冷靜才現身,對他來說怎都是好事。

【重溫張家朗奪劍擊首金】

+10

仍是那個純粹的張家朗

事實上,當大家談車票贊助、傢俬贊助、獎金和林大輝的250萬,張家朗的反應是:「不太知道,有聽朋友講⋯⋯係囉。獎金?未諗呀,都係朋友Send嚟,都係諗咗團體賽先啦。」他絕非有意避答,張家朗一向不特別享受訪問,不會設計在傳媒前包裝自己,只是此刻,他眼中真的只有劍擊、只有隊友、只有「比賽」,「比賽還未完成,不要因為自己個人贏了,就在團體放鬆,希望能再為香港多爭取一面獎牌。」

張家朗就是個徹頭徹尾的運動員,他想要的很純粹,除了團體賽獎牌,還有——「想食牛角包呀」,小眼睛咪成笑眼,語調比談獎金和贊助時活潑得多,有人追問為什麼,他又變回一貫的腼腆,「我好鍾意食牛角包⋯⋯」

只願伴隨金牌而來的一切,不會衝擊他熱愛劍擊、熱愛港隊、熱愛牛角包的那顆心。

一面奧運金牌,改變了歷史,沒改變他的純粹。(高詩琦攝)

奪奧運金牌後15小時的張家朗:

+3

【不同機構送優惠予張家朗,甚至惠及其他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