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韓國瑜提台北故宮文物「一口氣全展出」 困難何在?

撰文:林嘉禾
出版:更新:

近期,台北故宮頻繁成為輿論關注焦點,繼故宮院長吳密察把門票收入減少歸咎於「陸客不穩定」後,更有故宮藏品「一口氣展出」的提議。
韓國瑜10月20日在台南發表觀光政策,提到故宮文物「如果一口氣展覽,會不會轟動全世界?」引來諸多非議,韓國瑜隨後並在10月23日表示應該大舉擴建故宮。其實,故宮展覽困境中,場地只是一個環節而已,沒有徹底檢討故宮展覽的困境,就不能理解韓國瑜拋出的想法為何會有困難,以及反思如何改進。

韓國於提出若一次性展出台北故宮的展品,可能會轟動世界。(資料圖片)

「一口氣展覽」引發的政壇對罵

韓國瑜在觀光政策發布會中提到,政見標榜「觀光立國迎八方之客」,並提出將把「交通部觀光局」升格為「觀光部」,他表示台灣觀光產業從業人員約有200萬人,而觀光產業與文化很有關聯,「我們有很多東西一直在睡覺,還沒有把它喚醒」,他舉例,故宮「整個展出九分之一,九分之八在山洞裡面」,「假設台灣的觀光產業腦袋突然打開了,故宮產業一次性攤開來,從頭到尾看完展覽三十年時間,我們一口氣能夠展覽呢?會不會轟動全世界?我們文化的瑰寶」,他認為,喚醒故宮能夠有助於台灣觀光產業與青年文創。

不料此言一出,受到台灣輿論相當大抨擊。質疑他沒有專業度,綠營大老林濁水甚至在臉書(Facebook)猛酸,「故宮的老知識藍全都嚇死了,爭相走告,票如果投給韓國瑜故宮將來怎麼辦?」台北故宮更於10月22日發表聲明指出,在考量文物安全與脆弱性以及《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文物管理作業要點》的規範下,故宮文物「一次攤開展出,實有執行難度」,目前逐年規畫不同主題的展覽,並推出友善國際觀光客的措施;而台灣文化部長鄭麗君對此也表示,「博物館並不等於陳列室,文物典藏也要注重文物本身環境與能夠展覽的時間,各項文物條件不一,而博物館也要發揮專業,透過策展促進社會與文物對話,並不是一次看完」。顯然,輿論與政府的意見,都相當反對韓國瑜的提議。

韓國瑜團隊並在10月24日召開記者會,推出「故宮4.0計畫」回擊,國政顧問團召集人張善政指出,故宮4.0計畫有三個重點,「第一、故宮北院,在外雙溪環境合理承受能力適度擴建。第二、故宮南院,用展國寶來活化。第三、數位故宮,以數位展覽補實體展覽的不足」。雖然提出擴建甚至是數位化方式以增加展覽空間,卻未進一步思考整體文物修復與展覽能量的議題。

台北故宮近年觀光收入減少,但在台灣社會卻一再成為輿論熱點。(VCG)

「國際級」故宮面臨的人才、經費、場地限制

事實上,台北故宮藏品近70萬件,南北兩院區同時最多只能展出約三千件,韓國瑜口中的「九分之一」還高估太多,實則只有千分之四而已。這個數量比起英國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8萬件、法國羅浮宮(Louvre)3.5萬件相差甚遠,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光是埃及區就有3萬件展品,俄國艾米塔吉博物館(Hermitage Museum)展出品項更是在15萬件左右;就連北京故宮日常展出也在萬件以上。自身定位為「國際級博物館」的台北故宮,展品數量與佔藏品比例,實在跟國際主要博物館相差太遠。

而且,故宮「玉器」、「銅器」、「陶瓷」、「宗教」、「清代家具展」等常設展延續十年不輟,展品一擺都是許久,扣掉這些完全稱不上耳目一新的展覽後,三千件展品真正長年有更新的,就更少了。韓國瑜認為,故宮文物很多都「一直在睡覺」,其實確實是如此,許多藏品遷台後一直裝在箱子裡,沒有打開保養過,背後受限於經費、場地、故宮組織人事及台灣整體人才環境所構成牽制效應,這些限制導致70萬件藏品陷入「削足適履」的境地。

就人力資源來說,2020年度台北故宮編制員額共502人,僅為大英博物館的一半、北京故宮的三分之一,其中文物修復師更只有13人,較之北京故宮200名文物修復師的編制,顯然落差太大,根本無力照顧70萬件藏品;就場地而言,故宮展覽面積僅約1萬平方公尺,多年來早有呼籲擴大的輿論,2015年還特意將第一展覽區四樓的「三希堂」餐廳結束營業,可四年過去了,該空間依然閒置,而無論馬英九時期的「大故宮計劃」,還是蔡英文時期的「新故宮計劃」,都未能顯著擴張展覽空間,更未能建立起足堪70萬件藏品使用的修復場地,台北故宮的空間規劃爭議許久,無形中更構成展品增加的阻礙。

最後在經費部分,除了政府預算,故宮還有另一個財源:故宮文物藝術發展基金。政府預算方面,故宮每年所需約十多億新台幣,近年都是入不敷出;而故宮文物藝術發展基金,其實就是故宮紀念品販售所得與捐贈收入,雖然故宮賣紀念品年年賺錢,卻也必須年年繳庫,剩下的盈餘據台灣立法院估計,累積至2018年有近10億新台幣,可是立法院竟建議將這筆錢繳回國庫,顯然在台灣政府財政困窘越發危急與不重視下,願意撥入故宮修復資源跟擴大展覽場地的經費,短期內見不到增加的可能。

文化反思與政策整合比批評更重要

把問題放在更高層次來看,這又涉及文化政策定位與博物館政策。政策面目前台灣政府雖已訂定《文化基本法》,卻沒有對自身文化有清晰的定位,只是不斷強調「多元」。在現任台灣文化官員認知中,政治上「台灣與中國無關」,文化上「中國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一部份」,故宮當然也只是眾多台灣文化因素的其中一小項而已,對其院藏70萬件中國歷朝歷代精品文物,也並不給予重視,只是盡力推出各種優惠措施來維持遊客數量,但是在「全球最受歡迎博物館」排行裡,台灣已從2015年全球第六名,跌到2018年十名之外。

台北故宮展覽空間相當擁擠,應付每年500萬旅客頗為不足,同時間僅能展出不到三千件展品,更只占藏品千分之四,遠遜於其他國際大型博物館。(新華社)

再者,台灣整體博物館政策一直沒有完成整合,除文化部主管展館外,交通部有郵政博物館、中研院有歷史文物陳列室、國防部也將興建軍事博物館,眾多博物館之間定位相當模糊,更各自為政。故宮在台灣等同部會、位階極尊,卻受到組織法、人才、政治因素、財政經費等拘束,對院藏文物從未進行地毯式保養,頂多是久久一次的盤點,導致其與國際一級博物館相較,展覽能量處於極低水平。

韓國瑜提出「一次展出」故宮文物來「轟動全世界」,就現實來說,當然無異於天方夜譚,可是他卻也點出了文物「都在睡覺」的大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一次攤開」或者「擴建」就能了事,而必須先全面檢討台灣的文化政策思維,釐清組織、經費、場地、人才、博物館整合等諸多困境,做出完善的文化政策規劃,甚至可以考慮借重大陸較強的文物修復能力進行兩岸文化合作,從「一口氣展覽」延伸出具建設性的討論,才真的能讓台北故宮「轟動世界」、文物也能「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