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兩岸官方與民間合力「千里送藥」的啟示

撰文:鄭海森
出版:更新:

圍繞在滯留湖北的台灣血友病男童急需救命藥物一事,兩岸官方與當地台商合作展開一場「千里送藥」的搶救行動。然而,受限於各自立場,行動成功後,兩岸雙方也展開話語權的爭奪戰。

經過多方努力,血友病藥物於2月10日凌晨送至湖北荊門的病童母親手中。(姚人多Facebook)

據悉,家住高雄的15歲少年小宇,今年春節隨着母親赴湖北荊門探親,原本預計於2月11日搭機返台,卻因新冠肺炎疫情被迫滯留當地。患有血友病的他每周需打一次凝血針劑,此次行前只準備三支,且針劑尚未進入大陸市場,當地無法取得。

小宇與母親兩人原欲搭乘2月3日第一批滯留武漢台人包機返台。不過,第一批包機抵台後,先是發現回台的247人中,有1人是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更牽扯出名單爭議。有媒體引述消息人士披露,稱名單中有數十名陸配搭機,是「非台籍人士」,沒有依照老弱病優先的原則。尤其患有血友病的小宇沒有搭上飛機,更被輿論批評擬定名單過程有問題,甚至質疑包機的必要性。

第一批滯留武漢台人包機於2月3日抵台,然因有人確診與名單等問題,兩岸雙方遲遲無法確認後續包機時間。圖為第一批包機抵台後直接進入維修廠棚進行檢疫。(中央社)

這讓原本就缺乏互信的兩岸官方再次打起「口水戰」,也讓陸方原本預計2月5日起飛的第二批包機,至今遙遙無期。

台行政院長蘇貞昌藉此提出四點要求,包括弱勢優先、檢疫優先、名單提前確認、拒絕中間人處理。但其中強調要政府對政府磋商、需由台方飛機與檢疫人員赴陸接返,在兩岸官方互動冰封的當下,不但事件的政治味難以消散,民眾最基本的人道需求也被忽略。

另一方面,有媒體去訪問小宇的母親,才發現兩人之所以沒有搭上第一批包機,是因為從荊門前往武漢要開立「身體檢測證明」、「小區證明」,以及沿路所需的交通「通行證」,兩人因未取得相關證明,所以才趕不上飛機。

同時,家屬原以為第二班包機於2月5日起飛,就不急着求助藥物遞送,不料第二班包機落空,又遲遲無法確定時間,才有這次千里送藥的故事發生。

救命藥物最終在2月10日凌晨送抵小宇在荊門的住處,但兩岸也開始搶奪這次行動的詮釋權。台灣海基會秘書長姚人多在Facebook發文指,海基會得到荊門台協會長能協助遞送藥物的允諾後,「啟動了這個千里送藥的計劃」,並派員至小宇高雄家中取藥,隨後交由華信航空送至河南鄭州。

然而,大陸湖北省台辦的說法卻有所不同,稱「荊門市台辦與荊門台協會長簡俊男聯繫,讓他委託台灣的朋友設法拿到針劑並送到台灣桃園機場,請其轉交於2月9日飛河南鄭州的班機。」湖北省台辦並稱協調當地疫情防控指揮中心,讓台商能夠在交通封鎖的情況下,接力送藥到荊門。

雙方各自強調自身在送藥過程中的重要性,但共同點是正面評價台協與台商、不點出彼此官方的貢獻。兩相對照,可以看出目前兩岸關係的緊張,以及台商身為中間人的重要性。但如果沒有兩岸官方的實質合作與台商的奔走,救命藥物也到不了患者手中。

平心而論,第一次包機變成一場政治批鬥劇,努力促成的官方和台商都很受傷,但要讓台人順利返家、緊急事件得到應有處置,以目前兩岸敏感性,三方要素缺一不可。

固然兩岸都怕對方在政治上「吃自己的豆腐」,但疫情當前,雙方其實都不必急着去否定對方。從此次成功接力千里送藥來看,雙方若少一些政治揣測,多一些急人所急的人道精神,將能真正有利兩岸民眾福祉,也才能降低現今兩岸社會不斷累積的敵意與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