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軍計劃2023年前完成「戰炮甲車」 將配105mm低膛壓炮

撰文:陳宗逸
出版:更新:

根據台軍方在2020年底所發布的預算計畫,台軍將在2023年之前,完成至少二型的火力支援8輪甲車。
目前,台軍已經開始量產的為CM-32/33型榴彈機槍遙控槍塔雲豹甲車及CM-34型30mm鏈炮甲車,還有一種車型將公開。

根據台灣國防部的預算規劃,將在2021年財政年度,撥款7.68億新台幣(約2.13億港元)的預算,用於研發一種新型的「戰炮甲車」,也就是配備105mm低膛壓炮的火力支援車,此型號車目前概況未知,但可能使用雲豹2代甲車的車體改造,而目前台灣尚無自制105mm低膛壓炮的相關技術,未來將自美國相關廠商進口技術、授權生產。

台軍將在2023年之前,完成由圖中雲豹二代甲車車體為主體的雲豹105mm戰炮甲車計畫,原型車最快今年8月即可在台北國防展中亮相。(台灣國防部提供)

所謂「戰炮甲車」此名,為台防長嚴德發所親自命名定案,意思為「非使用履帶但是擁有坦克主炮的輪型甲車」之意。由於台灣陸軍分為二派,擁護履帶車和擁護輪型車,兩派長年以來皆為了贏取資源、經費以及在戰略、戰術部署上贏得面子,雙方纏鬥已久。履帶車派在贏得了美國準售M1A2T型主戰坦克後,士氣大振。而嚴德發也是屬於「裝甲兵科」出身的履帶派代表人物,M1A2T購案為他極力為陸軍所爭取而來的新主戰武器,而他強烈主張向美採購昂貴的M109A6履帶型字走炮,則至今尚未獲得美國同意。

而輪車派則將所有賭注放在雲豹甲車的衍生型計畫上,雖然雲豹甲車的弊案不斷、品質堪慮且使用過劣質陸制零件而讓各界譁然,但是依舊成為台灣自制甲車的指標性計畫。雲豹一代甲車的設計有眾多瑕疵,是不成熟自主設計下的產物,由於底盤過高且車體設計不良,無法有效適應105mm主炮的射擊,即使使用減裝藥炮彈也無法避免翻車意外,故輪車派目前將目光朝向雲豹二代型車的開發。

雲豹二代甲車的車型較為低矮,但是底盤則大幅修改避震系統,學習目前國際趨勢的V型底盤,增高其高度以適應水陸兩用環境,未來還有潛力發展兩棲型戰炮甲車,學習美國海軍陸戰隊和日本陸上自衛隊水陸機動團的方式,使用全輪車來取代履帶甲車。而台灣即將在2021年下水儀裝的「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也就是所謂「鴻運計畫」,其服役之後,將更彰顯雲豹戰炮甲車的部署重要性。

由於雲豹一代甲車的設計瑕疵與技術侷限,在甲車上面安裝81mm/120mm迫炮車的模組化計畫受挫,使得台灣國防部軍備局只得將一代甲車車體打散重來,用設計較前衛低矮、但是底盤重新設計的二代車體,來瓜代迫炮車的需求。但是,台灣陸軍在最後一刻,依舊選擇放棄雲豹二代甲車所扛的迫炮車計畫,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台陸軍不想投資昂貴的自動迫炮裝填系統,礙於經費以及戰術準則等考量下,故此大費周章打掉重練的車體遂遭到棄置,故才有後續將新車體改為「戰炮甲車」的規劃。

雲豹一代甲車車體改良之30mm鏈炮甲車,目前正在持續生產,已經成為台軍新武裝的吉祥物。但是此車體無法承受105mm線膛炮的射擊後座力,故用途將僅此為止。(陳宗逸/多維新聞)

目前,台軍預期未來「聯兵營」(類似解放軍改編的「合成營」概念)中,105mm戰炮甲車的地位相當重要,是「聯兵營」火力支援戰力的重要一環,遠較30mm鏈炮甲車還要具有戰鬥威力。而由美商授權生產的M68A1E4型線膛炮,目前由美軍史崔克戰炮車(Stryker MGS. M1128)使用,但是即將由更高級的自動化戰炮系統更換。台灣取得此一技術授權生產,對於未來台軍戰甲車自主研發能量,也是一大助益。

雲豹二代戰炮甲車,未來究竟採取何種炮塔?目前也眾說紛紜。有一說為使用20年前台防部軍備局推出的「黑熊戰車」之炮塔改良而來,此為有人炮塔方案,較為減省,與日本陸上自衛隊的16型戰鬥車同樣思考。另一說為模仿美軍史崔克戰炮車,採用無人炮塔設計,技術上較難,但是戰鬥效率較好。究竟情況如何,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