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港式醫療北上受歡迎 助人轉型會否掏空自己?

撰文:慈美琳
出版:更新:
中大生物醫學院院長陳偉儀認為,港式醫療輸出將提升香港醫療界地位。(歐嘉樂攝)

陳偉儀認為,香港有機會通過輸出「港式醫療標準」,成為大灣區醫療中心,例如「培養一些最尖端的醫生、科學家上去train(培訓)大家……到時,厲害的人都是香港教出來的,香港地位就上去了」。

張文景曾助浸信會醫院在沙士後轉型,最終度過危機。(高仲明攝)

倡港式醫療標準在地化

記者亦曾聽到科學園公司主席羅范椒芬表示,香港醫療產業和人才優勢明顯,在大灣區中可扮演重要角色,當記者問及本港醫療體系負荷時,她認為,今後可參考港大深圳醫院模式,鼓勵香港業界與內地合作。

事實上,已有不少港人看到這一商機,聖保祿醫院前總經理、浸信會醫院前護理主任張文景就是其中之一。他三年前加入港人創辦的醫療及養老機構CP長者屋,作為CEO北上開拓市場,目前已在港人聚集的惠東十里銀灘建立安老公寓和醫院;起初請來浸會醫院退休護士長,與內地醫護人員一同建立規章制度,落實「港式標準在地化」,冀在大灣區市場突圍,吸引中產人群。

何謂港式醫療標準?張文景認為,是一套標準化的管理方法,包括醫療檔案、數據管理及臨床路徑管理,「例如遇到某個情況,是用胰島素還是口服藥,國際上是有標準的,我們在大陸通過系統管理令標準consistent(一致),就好像麥當勞薯條在香港、山東或新加坡都應該是脆的。」

張文景說,港式醫療標準是一套標準化的管理方法,包括風險管理、數據保存等。(梁鵬威攝)

除此之外,他認為港人還可以輸出風險管理,即定期對醫院各部門作出預防性風險評估,「這種意識現在在內地是弱的,最靚的醫院廁所也是臭的,好多細菌。」

而所謂在地化,則是通過和內地專業人士合作,合作模式符合當地政策和醫療需求。張文景舉例,如香港醫護人員可培訓內地同事如何做風險管理,教完之後要定期考核,而內地同事則告訴港人當地政策如何、門診如何運行、收費標準、怎樣排班等等,「兩個加埋,正!」

張文景相信,公司兩年半左右可回本,長遠一定賺到錢。(高仲明攝)

慎防淘空港醫療優勢

謝汝石亦在訪問中強調,雖然香港醫療更為成熟,但不能照搬到內地,「醫療是一種文化、習慣,是常年累積的,生搬硬套行不通的。」

2016年,國務院醫改辦等七個部委,聯合發布《關於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鼓勵國民接受家庭醫生服務,藉以減輕公立醫療體系負擔。張文景看好商機,其公司除了在惠州經營綜合醫院和專科診所外,亦與武漢、南昌等地政府合作,參考香港社區醫生模式,在社區設置醫療服務站,照顧居民日常需要,預計兩年半左右即可回本,長遠一定「賺到錢」。

謝汝石相信,港人將來也會購買深圳的醫療服務。(慈美琳攝)

謝汝石也說,已有美國和香港醫生想加盟其醫療集團,而他目前正為一名香港泌尿外科醫生辦理深圳執業手續,旗下員工更有幾個跨境上班的香港年輕人,「融合」已在發生。他期待在未來三五年,大灣區可以形成「非常活躍的醫療綜合體」,繼而成為整個中國的參考樣本,相信屆時港人也會有信心在深圳購買醫療服務。陳偉儀亦認為,港人北上就醫和安老是大勢所趨。

然而,當本地最尖端的醫生都到內地培訓醫療人才,部分醫護專才也到大灣區從醫,香港人則北上就醫,屆時醫療還會是香港引以為傲的優勢產業嗎?這值得特區政府深思。

上文節錄自第113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28日)《透視大灣區之醫療產業——香港如何開拓醫療進出口》。

瀏覽更多大灣區文章:【01大灣區專頁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