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遊業】自由行影響深遠 購物消費式旅遊已過時

撰文:陳珈琋
出版:更新:

投身旅遊業逾三十載的香港酒店業主聯會執行總幹事李漢城,猶記得2003年香港爆發沙士(SARS)疫情,旅遊業首當其衝,當年4至6月,訪港旅客人次只剩165萬,比2002年同期大跌57.9%。幸而時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及時與業界溝通,推出多個推廣計劃,令旅遊業迅速復蘇。時至今日,李漢城仍對時任特首董建華及其問責團隊讚不絕口,認為該屆政府「有心機搞好旅遊業」,只是,「(往後)這麼多年,特區政府不斷說支持旅遊業,但力度對業界而言,並不足夠。」

【香港旅遊業】多元旅遊遲遲未成型 「購物天堂」還可做多久?

的確,迪士尼樂園、星光大道、昂坪360等大型旅遊設施,以及「推動會展獎勵旅遊」的亞洲國際博覽館,全在董建華任內「扑槌」,為大眾旅遊傾注新動力;加上內地應香港方面要求,於2003年開放「港澳個人遊」(自由行)、2009年開放深圳居民「一簽多行」,訪港旅客由2003年的1,554萬人次,增加至2013年的5,430萬人次(見表一),業界在那十年間迎來最輝煌的時期。然而,這個「輝煌」,也成為本港旅業客源結構出現翻天變化的重要節點——在1997年,內地旅客佔香港整體旅客的21%,至回歸後到2002年,內地旅客佔比已逐漸增加至41%,其後因自由行政策,該比例於2003年躍升至55%,至當下已接近八成。

香港與內地關係緊密,旅遊業傾向內地市場亦屬自然,問題在於,香港對內地旅客而言,除了購物消費,其他並不吸引。在那十年「輝煌」期間,香港憑藉自由港商品免稅優勢,繼續刷亮「購物天堂」這塊生招牌,大量內地旅客來港豪買奢侈品。中國銀行高級經濟研究員王春新於2016年推算,2003年訪港旅客的購物金額僅335億元,到2014年已飆升至1,972億元,帶動本港零售業總銷售值從1,729億元,增加到4,945億元。據他的計算,這十一年間旅客購物對本港零售增長的貢獻率為 51.1%,即提供了超過一半的零售增長動力。

不過,以消費購物為主的旅遊模式也因此更加根深柢固。問題是,當局大舉開放內地旅客來港消費時,既低估了香港市民的心理承受能力,亦未能因應需求擴展空間、增設配套、調整供應,導致人潮處處、物價上升,影響港人日常生活,衍生不少「中港矛盾」。至2015年中央應港府要求把「一簽多行」收緊至「一周一行」,訪港旅客錄得跌幅,業界即驚呼是「寒冬」。

+13

過度依賴購物型旅客

然而,過度依賴內地旅客購物消費所形成的高量低值及結構困局,又豈是一日之寒?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於2016年發布《香港遊客經濟發展藍圖》,批評當局旅遊政策零碎、欠缺明確戰略,又建議政府重新審視「購物天堂」定位。事隔三年,受匯率及網購等影響,過夜旅客的平均消費額,已由2013年的8,123元,逐步減少至2017年的6,443元(見表二)。負責研究的麥磊明副教授接受《香港01》訪問時重申,「購物」對旅客而言是「次要」,即特意為購物而到訪某個地方的旅客其實屬少數,故港府根本毋須多作推廣;再者,以「購物」作賣點的旅遊城市面對極大競爭,因為遊客只會以當地商品價格的高低決定是否出遊。

據立法會秘書處文件,以2016年的統計為例,內地旅客中,有86%曾在港購物,只有7%及3%到訪文化景點及遊覽綠野風光;但長途旅客,則有多達19%及9%選擇文化及綠色之旅,另有55%會購物。(見表三)

由此可見,文化及綠色旅遊對開拓長途旅客市場具備一定潛力;然而,這淺顯的道理,政府似乎仍未參透,不但未有着手長遠規劃,反而把資源繼續向購物消費式旅遊傾斜,飲鴆止渴。以上屆特首梁振英與立法會最大政黨民建聯力推的「新田購物城」為例,原本打算吸引以購物為主的內地旅客,但自去年2月試業至今,遊客冷清,商戶生意慘淡;當年負責牽頭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黃定光近日更透露,有意將購物城轉型為漁農產品批發展銷場。

新田購物城本打算吸引以購物為主的內地旅客,但自去年2月試業至今,遊客冷清,商戶生意慘淡。 (盧翊銘攝)

對旅客而言,除了購物之外,香港真的就別無他選了嗎?請繼續閱讀:

上文節錄自第163期《香港01》周報(2019年5月20日)《香港多元旅遊遲遲未成型 「購物天堂」還可做多久?》。

相關文章:【香港旅遊業】多元旅遊遲遲未成型 「購物天堂」還可做多久?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