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旅遊.一】本地六角柱石媲美冰島 發展生態遊能助港轉型?

撰文:陳珈琋
出版:更新:

為開拓多元旅遊,港府近年致力投資綠色旅遊,吸引旅客到訪「香港後花園」,欣賞獨特的自然風貌。許多人說,綠色旅遊總算「起步」了;可是,除了宣傳之外,它還需要怎樣的政策配合,才能達致可持續發展?它又能否帶領業界突破過度依賴旅客消費購物的結構困局?此文章為《綠色旅遊求生記》系列報道三之一

導遊Raymond示範如何穿著救生衣。(李澤彤攝)

聚集的人群,打破了觀塘公眾碼頭的寧靜,吸引部分路人駐足圍觀。身穿淺棕色制服的謝宇德,正忙於逐一和團友打招呼、分發救生衣,並介紹此行的導遊Raymond。他說,像Raymond般取得認可地質公園導賞員 (A2G)資格的,全港只有四位。

這個導賞團的16名團友將欣賞到不一樣的香港。大約兩小時的遊覽過程,各人會登上時速二十多海里的噴射快艇「ECOJET」,從觀塘公眾碼頭「飆」往位於西貢海域的甕缸群島及糧船灣,沿途聽着Raymond講解海岸防衛歷史、香港市鎮的發展以及地理知識等。

【香港旅遊業】無新景點難增吸引力 業界人士:有平機票也不會來

團友陸續登船。(李澤彤攝)

「看那邊——」Raymond指向不遠處的海蝕拱,快艇緩緩停下。他說:「那是『東海四大名洞』之一的沙塘口洞,因外貌猶如一支燃燒中的蠟燭而聞名」。除了海蝕拱,一條條的六角柱石在陽光照射下,叫人目不暇給。

「香港擁有全世界最壯觀的六角柱石,地質學家按分布及面積計算,香港大約有四百萬支,相當多。比起(韓國)濟州島、日本、台灣澎湖,甚至冰島,我們的size(面積)大好多好多倍。如果你要花一、兩萬蚊,去冰島看六角柱石,所看的還不及這兒壯觀。」

更多地質公園奇觀:

+1

憑着Raymond十多年的經驗,加上天公作美,團友們順利穿梭於地質公園的海域之中,更穿越了著名的破邊洲「神削峽」。不消一會兒,他們回到「石屎森林」,但大自然的奇觀,已烙印於他們腦海中。謝宇德說,「以往大家會認為地質公園很遠,我們(導賞團)半小時由市區直達主打景觀,配合專業的導遊、刺激的體驗,把最好的元素集結起來。」

謝宇德是綠恒生態旅遊的總經理,亦是促成「ECOJET」面世的幕後推手。他說,這種噴射快艇在外國的旅遊活動中頗常見,常用於紅樹林遊、河道探險之旅等,「我們兩年前開始『發夢』,希望打造一項標誌性的項目,就像旅客遊覽港島,會乘坐電車;去西貢地質公園,便想到『ECOJET』。」他相信,項目對外國旅客有一定的吸引力。

【香港旅遊業】自由行影響深遠 購物消費式旅遊經已過時

謝宇德(左)認為生態旅遊可以成為一種產業。(李澤彤攝)
保育是生態旅遊的核心概念。
綠恒生態旅遊總經理謝宇德

綠恒生態旅遊於2010年成立,主要面向本地市場,包括為本地市民提供生態遊及海外生態遊活動,目前本地客及外地客的比例大約是7比3,旅客數量每年有穩定增幅。旅客可以選擇在專業導賞員帶領下,於港島大潭一帶進行夜間生物探索活動;可以到大嶼山大澳漁村認識當地文化,再尋找白海豚影蹤;亦可以跟隨香港觀鳥會成員,考察元朗大生圍魚塘,與養魚戶對話。

特區政府去年撥款500萬元,推行「綠色深度遊先導計劃」,而綠恒的「西貢古火山海路漫遊」,就是其中一個獲選的綠色深度旅遊項目。謝宇德解釋,一般旅客到郊野公園遠足,已算是綠色旅遊,而生態旅遊是綠色旅遊的核心,顧及環境保育,「我們會分配收入予當地人,或負責保育工作的NGO(非牟利團體)。他們便可替我們(旅遊業界)保護好旅遊資源。」

對業界而言,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密不可分,亦是優質、高端旅遊的一種。

參加導賞團可以近距離欣賞地質奇觀。(李澤彤攝)

不過,一般人對生態旅遊只有「鴨仔團」和「很沉悶」兩種概念。謝宇德說,曾有業者以生態遊作包裝,但只會把團友送到一個景點,沒有解說及體驗活動,行程完結後,團友最滿足的或許是海鮮餐,景色只是「配菜」;另一種生態遊則以教育為主,忽略了旅遊的趣味。謝宇德笑言,豐富旅客體驗的關鍵在於策劃流程:「玩的同時,要讓旅客感受到自然資源珍貴之處,從而慢慢認同需要保護(大自然)。所以我們強調,保育是核心概念。」

目前全港共有24個郊野公園及22個特別地區,包括地質公園、海岸公園及保護區、濕地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等,佔全港約四成土地,具備發展綠色旅遊的潛力。

不過,曾任天文台台長的鄉郊基金主席林超英早年已撰文,批評旅遊業界忽視自然資源:「我曾經以私人身份參加一個探討香港旅遊業發展的會議,會上發言提議嘗試綠色旅遊時,給個別業者以極粗暴的語言對待,他們眼中只有快錢,說綠色遊『冇錢搵,完全多餘』。近年旅遊業走下坡,早有端倪。」

郊野公園有保護集水區之用,圖為萬宜水庫。(資料圖片)

除了傳統業界,特區政府也看不見自然資源對開拓多元旅遊的意義,更曾打算「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以增加土地供應。經濟學家雷鼎鳴曾於2015年撰寫《郊野公園的社會成本》一文,指每年到訪郊野公園的人次不多,故應發展以興建房屋;他又質問:「香港土地資源極為珍貴,用這麼大比例的土地去支持平均每年每人頂多十多個小時的行山,是否愚蠢之極?」

「(郊野公園)發展起樓,香港社會出現好多爭拗。而全球有不少例子證明,生態旅遊是其中一個出路。」綠恒生態旅遊總經理謝宇德認為,善用優勢發展生態旅遊,創造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便是其中一個途徑,保護香港的自然資源。他反問:「香港一半市區(土地),大家做市區旅遊;香港一半自然資源,卻沒有人做自然資源的旅遊。為什麼不好好利用呢?」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曾表示,將接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意見,持續研擬推動棕地發展事宜。(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事實上,香港的生態資源毫不遜色,甚至屢被外國媒體推崇。2016年,國際著名旅遊指南書《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把沙頭角禁區附近的荔枝窩,選為「亞洲十大最佳旅遊景點」;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將麥理浩徑,選為「二十大全球夢想山徑」。而米埔自然護理區更早於1995年,獲《拉姆薩爾公約》 劃為「國際重要濕地」。

「生態旅遊本身一定不是賺大錢,但可以做到經濟價值。」謝宇德形容自己是「人棄我取」,並樂見旅遊發展局加強推廣及資助旅客參加本地的綠色旅遊產品,「現在踏出了第一步,(旅發局)以前推廣『食、玩、買』,現在多一些綠色旅遊的宣傳,已經是好事。」言談間,謝宇德總是自嘲「很傻」,但背後推動着他前進的,還有興趣及抱負。謝宇德希望可以證明生態旅遊是一個「產業」,吸引更多「同路人」一起投資及開發。可惜,現時風氣「根本未形成。」

荔枝窩的景色優美。(盧翊銘攝)

究竟香港有沒有潛質發展生態旅遊?請繼續閱讀:【綠色旅遊.二】冀辦生態遊促漁村發展 團體慨嘆困難重重

上文節錄自第163期《香港01》周報(2019年5月20日)《綠色旅遊求生記 —生態導賞團能走多遠》。

相關文章包括:《香港旅遊業困境》系列報導:【香港旅遊業】多元旅遊遲遲未成型 「購物天堂」還可做多久?【香港旅遊業】自由行影響深遠 購物消費式旅遊經已過時【香港旅遊業】無新景點難增吸引力 業界人士:有平機票也不會來【香港旅遊業】海濱管理局成立無期 資源未善用業界激心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