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單一貨幣再度延後發行 法式貨幣殖民主義抬頭?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去年6月底,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ECOWAS)舉行峰會,15個成員國領袖正式通過決定:將計劃中的共同貨幣命名為ECO,並定於今年開始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推動統一的單一貨幣,而且會從符合趨同標準(convergence criteria)的國家做起。但在2月10日,共同體大國尼日利亞總統府卻於Twitter上宣布將延後發行ECO。背後究竟牽涉什麼問題?
撰文:黃杰

ECOWAS醞釀推出共同貨幣近二十年,惟因引發爭議而一再延期,其實反映了成員國對ECO存在互為矛盾的詮釋,也揭示了統一貨幣背後的複雜性,很大程度和法國實施逾半世紀的「貨幣殖民主義」有關,因此一眾ECOWAS國家心存疑慮,生怕再次被歐洲的金融系統騎劫了ECOWAS的貨幣自主權。

在ECOWAS中,現在有八個國家正在使用法國殖民地貨幣「非洲法郎」,在西非法郎區大國科特迪瓦(舊稱象牙海岸)的眼中,ECO應當是非洲法郎的改良版,去除掉現存法國殖民主義的元素,但依然和歐元掛鈎。以尼日利亞為首的七個英語語系國家則認為,ECO應否和歐元掛鈎仍存在討論空間,特別是新的貨幣和歐洲金融系統的關係能否真的切斷,以及能否為ECOWAS國家經濟發展服務。

在ECOWAS中,現在有八個國家正在使用法國殖民地貨幣「非洲法郎」。(資料圖片)

西非國家冀經濟一體化

創立於1975年的ECOWAS是一個次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由非洲西部15個國家組成,目標是推動西非國家經濟一體化,包括統一市場、統一貨幣、統一護照等,背後邏輯是對抗「新殖民主義」。有別於舊殖民主義者直接的軍事佔據,新殖民主義者以不同手段達到控制效果,包括經濟、貨幣、體制設計等。在西非,新殖民主義的結果就是對天然資源的榨取,造成各國形成以出口天然資源為主、低度開發的「榨取型經濟體」(extractive economy)。

現今西非國家的經濟模式主要是向高度工業化的國家提供石油、農作物和礦產物等天然資源,故其經濟骨幹是以向發達國家的天然資源出口為主,因而區域內的貿易比率遠低於發達國家區域。在非洲,洲內貿易額僅佔經濟生產總值的17%,比歐洲的70%和亞洲的60%低許多。附圖顯示2016年國際油價大跌時,西非經濟增長率馬上由非洲第二名(5.6%)跌至最尾(0.1%),足見它對石油出口的依賴。推動非洲洲內貿易比例成為西非發展的重點,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下,ECOWAS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芻議才顯得特別重要。

2019年12月21日,科特迪瓦總統阿拉薩內.瓦塔拉(Alassane Ouattara)多次和法國會議後,宣布以統一貨幣ECO取締非洲法郎,受到西非諸國的歡迎。可以說,統一貨幣的計劃和大部份西非國家的利益一致。然而,該計劃醞釀近二十年,曾計劃於2003年、2005年、2009年及2015年推出,但最終都被延誤。

(香港01製圖)

瓦塔拉有權宣布統一方案,因為他是現任非洲法郎區國家組成的西非經濟貨幣聯盟(West African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主席。該組織由八個正使用殖民地貨幣西非法郎的國家構成,包括了貝寧、布基納法索、科特迪瓦、畿內亞比紹、馬里、尼日爾、塞內加爾和多哥。對於這些國家來說,非洲法郎是法國用來控制其廉價天然資源和社會體系的工具,也是過時的殖民地貨幣。以往曾出現不少以反對非洲法郎為主的社會運動。

備受爭議的貝寧活動家Kemi Seba曾於塞內加爾首都達卡(Dakar)的「西非國家中央銀行」(西非法郎的發行單位,BCEAO)前焚燒該貨幣,以示對殖民地政策的不滿,在社交媒體上獲廣泛關注。他在法庭上表示,行為並非出於不敬,而是為了吸引人們注意。他獲釋當天,更有數百名支持者身穿印有「終止非洲法郎」的衣服迎接他歸來。

非洲法郎存在嚴重剝削

非洲法郎的剝削性質一直備受爭議。該政策的支持者認為,使用法國的法定貨幣有助增加非洲國家的宏觀穩定性,並穩定外匯交易率。可是,如果從結果來看,大部份使用非洲法郎的國家最終都落入全球最貧窮的50個國家名單中,而且貧窮人口的比率居高不下。

殖民地的貨幣政策最終都是為了宗主國採購天然資源而服務,並非針對殖民地小國的發展。更甚的是,這些最貧窮的國家皆被要求將至少一半(50%至85%)的外匯儲備放進巴黎的法國儲備局擔保的「運作戶口」(operating account),才可獲得對歐元的固定匯率。但對於這些戶口內的存款額等關鍵資訊,只有法國才知道,就算法國拿這些錢來投資、賺了多少錢,殖民地都無權過問。將最貧窮的國家的一半財產放進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的戶口,這本身就是一個很不合理的制度,遑論這個體制大大削弱了非洲國家各自貨幣政策的主導權。

法國總統馬克龍12月21日訪問科特迪瓦,與該國總統瓦塔拉一同出席聯合記者會。(路透社)

根據倫敦出版的2008年1月號《新非洲人》(New African)雜誌披露,早年使用非洲法郎的14個國家(8個在西非、6個在中非),均被要求將65%外匯儲備放進由法國財政部管理的戶口當中(在2005年9月起已降至50%)。換來的是和法國貨幣(先是法郎,繼而是歐元)的固定兌換率。這些國家若要從戶口提款,需經法國財政部同意,並需遵守一系列自1973年開始運作的繁瑣程序。這些國家雖然可以輪流擔任發行非洲法郎的中央銀行主席,卻並無實權,而要「諮詢」法國駐該行代表如何辦事。這一系列的政策之所以成立,是因為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法屬殖民地國家爭取獨立時,戴高樂將軍舉辦了一系列的公投,保留了殖民地當中大部份的法國行政單位。當時唯一向法國說「不」的國家是畿內亞,結果遭到法國報復,在撤出畿內亞時破壞了該國的基礎建設。

科特迪瓦前國會發言人、應屆總統候選人Mamadou Koulibaly在2008年接受前述《新非洲人》訪問時表示,「非洲法郎主要是為法國的利益服務,西非和中非各國僅是巴黎勢力的衛星而已……這是六十年代殖民地爭取獨立時和法國角力的產物,而結果則是延續了殖民宗主國的利益。」對非洲法郎區全方位控制及滲透,就是法國這一系列措施期望達成的「新殖民主義」局面。難怪非洲法郎區常出現要求貨幣自主的聲音。

鑑於非洲法郎的剝削性受到愈來愈多批評,法國也選擇即將終結此一體系,並讓非洲法郎成為歷史。瓦塔拉作為「西非經濟貨幣聯盟」現任主席,在去年12月宣布,ECOWAS於2020年啟動新的統一貨幣ECO,以取締非洲法郎,但並沒提及具體方案。《德國之聲》針對這問題作出分析,說明在ECOWAS之中存在兩種對ECO的理解和詮釋,關鍵在於是否仍然和歐元掛鈎。對科特迪瓦來說,ECO取締非洲法郎後,也意味着不再有外匯儲備存放在巴黎的運作戶口,並且法國也將退出非洲各前殖民地的重要崗位,代表了「去殖民」的成功,因此不介意繼續和歐元掛鈎,並認同那些長久以來支持非洲法郎的觀點,認為和歐元掛鈎有助控制通貨膨脹。

法國早前與西非地區五個國家就反恐達成共識。(路透社)

可是,對於以尼日利亞為首的英語語系國家(包括岡比亞、加納、畿內亞、賴比瑞亞、尼日利亞和塞拉利昂)組成的「西非貨幣區」(West African Monetary Zone)卻拒絕和歐元掛鈎。這是由於低通貨膨脹率同時也代表了增長緩慢,而且固定兌換率對於出口石油的國家也沒有幫助,在出口天然資源到歐洲的市場上,也失去了貨幣組織該有的靈活性。因此,他們宣布暫時不用採用統一貨幣ECO。

對西非貨幣區的國家來說,和歐元掛鈎代表了歐洲央行的政策將會直接影響ECO,並且往後也要跟着歐洲央行的指令走。非洲發展銀行的一份報告指出,這正正就是ECO想避免的東西。西非貨幣區的觀點是,ECO的創立是為了避免外在因素帶來的貨幣不穩定,特別是如往年的歐債危機,或是以美元定價的油價走勢。因此,他們才努力實現貨幣上的「獨立自主」,不想受到外部市場的影響,更加無法接受和歐元掛鈎。

兩種對ECO的詮釋背後,牽涉到在實現經濟一體化的路上,到底如何處理舊有體制的現存影響,也就是非洲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來自歐洲機構的影響。而在歷史的角度看來,歐洲的影響對非洲是負面的,但未來該如何處理和歐洲經濟體的關係,尚是未知之數。

1945年12月26日誕生的「非洲法郎」(FCFA)是法國為其前殖民地國家設計的貨幣,因應地理位置分為「西非法郎」及「中非法郎」,分別由「西非經濟貨幣聯盟」的西非國家中央銀行和「中部非洲經濟與貨幣共同體」的中非國家銀行發行。兩者匯率相等,但流通其中一類非洲法郎的國家並不接受另一類非洲法郎。

《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黃杰的其他文章:

港青看台灣:台灣,是世界的

港青看台灣:共同殖民史促成台韓互通性

港青看台灣:23K的歷史緣由

港青看台灣:台綠能政策失經濟自主權

上文節錄自第203期《香港01》周報(2020年3月2日)《西非單一貨幣再度延後發行 法式貨幣殖民主義抬頭?》。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