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防疫抗疫基金3.0 如何能堵塞漏洞精準紓困

撰文:陳澔琳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在港持續八個多月,迄今尚未劃上休止符,但不少企業生意及市民生計早已劃上句號—數百間商戶結業、商舖空置率創新高、逾24萬名市民加入失業大軍⋯⋯種種迹象顯示,儘管近期疫情有所放緩,但香港距離民生經濟復蘇尚有慢慢長路。
為了支援香港市民度過疫情難關,政府在今年初動用1,675億元推出兩輪「防疫抗疫基金」措施,惟不少市民及政黨均認為相關援助只是杯水車薪,亦對政府林林總總的措施成效抱持疑問。近日,社會要求政府再推出新一輪措施,以堵塞上兩輪基金的漏洞及補漏拾遺,同時再資助最受疫情影響的行業及人士。
上周二(8月18日),特首林鄭月娥在行政會議開會前與記者會面,表示政府計劃推出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正不斷聽取各方意見,以進一步支援受疫情影響的行業;此外,第二期「保就業」計劃將於本月底開始接受申請,涵蓋9至11月的工資。究竟,前兩輪的防疫抗疫基金有何問題?背後又折射政府什麼思維?

(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問題一 :不患寡而患不均

即使政府已動用千億元推出首兩輪「防疫抗疫基金」,仍有不少「漏網之魚」,如本地遊導遊、部份沒有強積金戶口的自僱人士及自由工作者,由於當局不接受其他工作證明文件,以致他們未能從中受惠。與此同時,社會出現同工卻不同資助等種種情況,突顯政府欠公平、欠系統地分配資源的弊病。

如在「物業管理業界抗疫支援計劃」中,政府資助合資格的物管公司向包括清潔工及保安員在內的每名前線員工,發放每人每月1,000元的「抗疫辛勞津貼」,為期七個月。因計劃只支援私人住宅、工廈、商廈、商場等物管員工,N無大廈、公營機構的物管員工均未能受惠;而一些工作內容與清潔工相類似的崗位,如花王、通渠技工等亦得不到資助,未能做到一視同仁。

清潔工人職工會便曾經撰文批評政府分發資助不公,即使相關援助對前線基層工人來說是好意,但做得吝嗇和計較,反令工人感到被政府遺棄及貶低,期望政府可公布抗疫辛勞津貼的領取準則。

除此以外,社會亦出現相同行業不同資助的情況,如基金撥款約1.2億元,向約3,000所非正規課程私立學校提供一筆過4萬元津貼,但此計劃只接受在2019年11月前已按《教育條例》註冊的教育中心(申請),不包括取得臨時學校牌照的教育中心,以及獲豁免註冊、提供藝術或音樂教育等課程的教育中心,令不少教育中心無法得到支援。

政府除了推出「保就業」計劃外,亦動用210億元對15個特定行業提供一次性援助,以及為11類被下令停業的處所提供一筆過津貼,但卻出現「各處鄉村各處例」的情況:如教育中心只可取得一筆過4萬元;政府指定關閉的處所如遊戲機中心、麻將館、健身中心、美容院等可獲一筆過10萬元津貼,其中美容院及按摩院則會按店舖面積大小分三級發放3萬至10萬元不等的津貼,同時亦可申請「保就業」計劃,反觀食肆只能從「保就業」計劃及行業資助計劃中二選一。

業務性質、規模、受疫情影響程度不同,獲得的資助額也理應不相同,但如何決定金額多寡,政府一直未有交出答案,亦未有透露資助準則,大眾無從稽考,一來難以服眾,二來出現厚此薄彼的錯覺,衍生政府只撐功能組別隸屬行業的指控。

清潔工人職工會便曾經撰文批評政府分發資助不公。(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問題二:不熟行業運作

當局推出措施時,亦突顯對各行各業的就業形態欠了解。舉例說,政府在首輪「防疫抗疫基金」中,向餐飲業界發放一筆過8萬至20萬元的資助;在次輪則提供了二選一資助方案:(一)合資格食肆可參與「餐飲處所(社交距離)資助計劃」,按店舖面積申請由25萬至220萬元不等的資助,條件是至少八成資助須用於支付員工工資,並承諾資助期六個月內不裁員;(二)「保就業計劃」工資補貼方案。然而,首兩項計劃規定資助只會向八類食物業持牌人發放,惟不少食肆經營者與持牌人並非同一人,此舉令非持牌的餐廳東主無法受惠於政府措施。

曾有媒體報道指,有持牌人兼業主取得資助後,要求租戶每月準時交租,才會將資助分期發放,更從中收取手續費。事實上,《食物業規例》並無規定持牌人必須是商業登記證或公司文件上的東主,不少中小型食肆經營者承租店舖時,為了省卻繁複手續及時間,直接向業主租用牌照。香港飲食業職工會聯合會於上月中公布電話調查,在275名受訪飲食業從業員中,有22%已被裁掉;46%被要求放無薪假或停工;22%遭僱主減薪或由全職轉為兼職工作,換言之,只有約10%飲食業僱員能相安無事,不少人生計堪虞。

的士司機也面對類似的處境,當局向的士司機提供補貼,卻規定每部車只限四名司機申請,並須由車主簽名作實,惟業內部份司機透過代理向車主租車,亦有不少的士多於四人租用,因此有司機未能取得資助,亦有車主向司機索取手續費,種種例子均顯示當局不諳行業運作,資助難以落到從業員手中。

(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問題三:側重商界,救市不救人

在所有措施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政府預算動用810億元,資助全港合資格僱主出糧的「保就業」計劃,藉以換取僱主不在津貼期間裁員,並要求企業將工資補貼全數用於僱員工資之上。

第一期保就業計劃涵蓋6至8月份的支薪安排,迄今已向99%申請者分批發放合共約439億元工資補貼,涵蓋逾14.8萬名僱主及190萬名僱員;亦有合共約11.6萬名自僱人士收取了7,500元的一筆過資助,涉款約8.7億元。當局上周宣布推出第二期保就業計劃,將資助企業未來三個月發薪。

第二期計劃甫推出後,卻因未有堵塞漏洞而招致批評。與第一期相比,第二期新增(一)65歲以上有強積金戶口但無供款人士每月5,000元工資補貼;(二)本港兩大超市及大型物業公司如申領資助,需接受附加條件及;(三)罰則。

兩期計劃的執行細節相同:僱主可從去年12月至今年3月選取其中一個月份計算補貼金額,金額為當月每名僱員薪酬的一半,以9,000元為上限;但已參與第一期計劃的自僱人士不能再領津貼。

政府提出希望在最短時間內幫助企業及僱員,以解燃眉之急,因此選擇最簡單快捷的形式執行。但現實是否如政府所願能保住員工飯碗,抑或只是政府一廂情願?

政府推出保就業計劃原意是抑止裁員潮,因僱主領取補貼後,其承諾受薪人數不能少於3月份的受聘人數;如未有把補貼金額全數用於僱員工資上,便要歸還差額;僱主亦需承諾在受資助期間不裁員,否則會被罰款。因此,政府相信僱主不會裁員,更會重新聘用員工及支薪,從而達到「保就業」目標。

(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然而,第一期計劃推出後被發現漏洞處處。社會有聲音質疑部份僱員未必受惠,只有僱主得益。職工盟屢次召開記者會,表示迄今收到146宗有關僱員對保就業計劃的投訴及求助,當中六成個案指被迫放無薪假,另有公司裁員、計劃未能保障工人、月薪轉日薪、被迫減薪及開工不足等剝削情況,批評保就業計劃充滿漏洞,未能保障前線及基層員工飯碗,即使保住飯碗,卻引發新一輪剝削潮,更有「零人公司」的出現。

為何會有「零人公司」?因僱主可選定去年12月至今年3月其中一個月份計算補貼金額,而承諾受僱人數則以3月為準,變相公司在3月前解散員工,仍可取得資助。

綜合媒體報道,計劃有368間「零人公司」申請,「承諾受薪僱員人數」為零,卻獲逾1,100萬元補貼,當中部份公司登記地址無人應門,亦有公司名稱與報稱地址並不相符。然而,政府只要求僱主將工資補貼金額全數用於僱員工資,否則會收回差額,而受薪人數少於3月份的受僱人數則有罰款。惟假設「零人公司」在資助期內聘用一人,也沒有破壞與政府的協定。

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轄下保就業計劃秘書處表示,「零人公司」情況不普遍,而且不少企業本屬微型企業,計劃代理人會在發放工資補貼後抽查企業作覆核及實地視察,當中包括「零人公司」,迄今已抽查約241所機構,強調不少公司已重新聘用員工;如發現嚴重濫用,會決定考慮取消其第二期計劃的申請資格,或轉交相關執法部門跟進。

職工盟解釋,因為保就業計劃只要求申領資助的僱主承諾不裁員,但未有對減薪及放無薪假作出規管,舉例說,如僱主要求僱員放半個月無薪假,餘下半個月薪金可由政府全數資助,變相僱主分毫不花;亦有僱主為了「湊人頭」,或要求長工員工改為兼職,或改以日薪、時薪聘用員工,從而取巧獲利。職工盟屬會亦收到求助個案,指有公司表明因求助人的工資過高而解僱他,並表示及後會另聘數名員工,質疑此舉是為次輪保就業計劃鋪路,以獲取更多的補助。

(資料圖片/歐家樂攝)

除上述新措施外,當局亦有新增額外罰則:(一)如僱主獲批第一期補貼後參與第二期,如供款紀錄顯示僱主在第一期補貼期內大幅裁員,僱主未能就有意重新聘請或就裁員提供合理解釋,政府有權拒絕其第二期工資補貼的申請;(二)如僱主在第二期補貼期內大幅裁員,當局有權取回第二期的全數或部份工資補貼。

創新辦總監馮程淑儀表示,會在8月底要求強積金受托人提交每名僱主在6月及7月份的強積金供款紀錄,以了解僱主有否將補貼金額全數用於工資之上及有否裁員。秘書處至今收到407宗舉報,主要涉及減少員工人數、辭退員工、未有按時發放工資或減薪等,已將部份個案轉介勞工處、海關及強積金管理局跟進。

社會有聲音批評政府對保就業計劃放任不管,未有監管企業如何分配及從源頭打擊違規情況;對各種剝削視而不見,未有當作違規處理,罰則亦欠阻嚇性。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則指,保就業計劃要求僱主承諾不裁員及將資助用於員工,政府會保留最後把關權力,以免違背計劃原意,如情況涉及刑事,將由刑事處理。 但事實上,當局批出資助後,只單靠公眾事後舉報及代理人抽查,對早已被裁的員工毫無保障可言,而被要求放無薪假期的僱員生計亦朝不保夕,沒有獲得直接資助,因此,即使政府動用810億元「保就業」,不代表保得着僱員的生計。

兩輪防疫抗疫基金共涉及1,675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約5.8%。政府除了宣布寬減政府租戶租金、豁免醫護人員的註冊費、延長免息學費還款期等,當中不乏「派錢操作」:(一)向每名合資格的常規的士及紅巴司機提供每月6,000元津貼,為期六個月;(二)向補習學校發放一次過4萬元資助;(三)向持牌旅行代理商發放現金資助,由2萬至20萬元不等;(四)政府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按照食肆面積計算資助,每間持牌食肆可獲25萬至220萬元不等。

參考財委會討論文件及經《香港01》統計,在首輪及次輪防疫抗疫基金中,超過八成公帑,即逾1,100億元用來資助業界(見圖),直接津貼前線員工的只有約6.6%,即92.8億元。

經濟不景,政府固然有必要資助業界度過難關,避免結業潮及失業潮出現,但把大量資助給予業界,不代表公帑用得其所,政府既不能控制企業如何分配資源,亦不能確保資助企業的措施能令打工仔受惠,更不能避免企業領取資助後便結業的情況。政府的資助向商界傾斜,只會給予大眾側重商界的觀感。

如何精準為民紓困?

在政府公布第二期保就業計劃當天,本港兩大工會組織職工盟及工聯會分別召開記者會,促請政府直接支援僱員。職工盟批評,第二期計劃未有解決第一期計劃的各個漏洞,如有酒店取得資助後不但裁員及要求員工放無薪假,甚至預支員工未來數年的有薪年假。此外,65歲或以上的員工能否得到資助也是未知之數。職工盟主席吳敏兒解釋,不少僱主為了不用供強積金,才選擇聘用年長人士;而當局要求大型物業管理公司回饋業主等管理者,亦無法保證能幫到員工,建議可向失業或開工不足市民每月發放津貼。工聯會理事長黃國則認為,政府應以實名制發放津貼予僱員,避免僱主以僱員名義領取津貼卻沒有發放給僱員的情況出現,同時確保僱員有追討及投訴途徑;又或者直接將資助發到僱員戶口,以免僱主從中剋扣。

參考財委會討論文件及經《香港01》統計,在首輪及次輪防疫抗疫基金中,超過八成公帑,即逾1,100億元用來資助業界(見圖),直接津貼前線員工的只有約6.6%,即92.8億元。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8月初曾先後約見多個建制派政黨,商討日後抗疫工作。經民聯就第三輪防疫抗疫措施提出多項建議,當中包括建議政府推出為期六個月而每月不少於8,000元的失業援助金、「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的金額由400萬元倍增至800萬元、鼓勵消費計劃等等。

本港5至7月失業率升見6.1%,較4至6月微跌0.1個百分點,雖然終止連續九個月周期升勢,但失業人數達24.3萬。官員多番重申保住企業便能保住就業職位,但僱員能從中獲得多少資助卻無法保證。歸根究柢,政府未能精準地資助有需要對象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政府推行新政策,起初難以滴水不漏,若果未有展現改善問題、追求公平資源分配的決心,對漏洞視若無睹,又或者未能就措施背後的推行準則向公眾解釋,縱有舉報、調查、控訴等一連串補救性工作也是枉然,政府的努力及納稅人的公帑也只會付諸流水。

上文節錄自第228期《香港01》周報(2020年8月24日), 文章原題《防疫抗疫基金3.0 如何能堵塞漏洞精準紓困》。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28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防疫抗疫基金3.0 如何能堵塞漏洞精準紓困

【新冠肺炎】院舍爆發有迹可尋 疫情暴露安老服務缺陷

網紅直播頻出禍 法例落後「無王管」

疫情之後 武漢「狂歡」刺痛了誰的神經?

【美國大選】民主黨正式提名拜登 圖團結全國 冀破特朗普的對抗政治

女性加持 超韓趕日 中國有望膺「手遊霸主」

從TikTok被封殺說起 中國出海App荊棘滿途

疫苗競賽白熱化 供應挑戰正在後頭